消失的大中里
时讯
看懂上海
2018-12-20 11:19
老早荡马路买东西,除了去南京路、淮海路,石门一路也是市中心名气蛮响的一条马路。它可曾是“服饰一条街”,比后来的襄阳路市场要早几十年。那一带有一大片石库门老房子——大中里,现在已经成为商业综合体“兴业太古汇”的所在。生长在大中里的小孩,很多都在民立中学读书,家里跑过去一点点路,近得“弗得了”。
石门一路近威海路附近成片的石库门里弄街区,构成最具上海特色的城市纹理,这里就是著名的“大中里”,现今经过城市更新改造,这里建成商业综合体
石门一路,南起延安中路接瑞金一路,经大沽路、威海路、吴江路,北迄南京西路接石门二路,长791米。民国三年的《上海市区域北市图》上已见此路,名为同孚路,英文名音译过来是“宴芝路”,可见此路应筑于1914年以前。1934年,更名为正阳路;1945年,更名为中正北一路;1950年更为今名。
石门一路吴江路
虽然现在走在石门一路已经看不出“服饰一条街”的样子,但老上海都还是留有这些记忆的,买衣服去石门一路,这个想法一点不比“逛南京路、淮海路”要少,而且会觉得石门一路更接地气。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门一路沿街已有不少成衣铺、童装店、裁缝铺。30年代,康纪、永泰等内衣店有了名气,这几家内衣制作工艺考究,式样新颖,颇受中外顾客欢迎。40年代初,这条路上服饰店增至90家,占全路商店70%。鼎盛时期,在外国人里曾有“未到过宴芝路不能算到过上海”之说。
旧时称为同孚路29号的万昌地毯店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衣业衰落,时装业发展,原先的内衣店改营妇女时装,知名的有金泰、高云昌、杨荣记、康福等,以及亚丽童装店。解放初,时装店改营人民装、列宁装、中山装。1956年后,商业网点调整,石门一路成为综合性商业街。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的开开百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石门一路专业特色恢复,并增设皮鞋、饰品、包装、化妆品商店,新设丽华工艺饰品公司、金三角精品(皮鞋)商厦、银梦服饰公司、宽鼎皮革公司、兽王皮件商厦、阳光服饰精品总汇、伟丰服饰总汇、蜜雪尔服装店等服饰店,以及三枪内衣、圣达菲服装、雅戈尔衬衫、乔洛童装专卖店等。
大中里,始建于1925年,地址原为石门一路214弄,属南京西路街道大中居委会,占地19.69亩。曾经是上海市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北接南京西路,西临石门一路(面对四季酒店),南邻威海路,东靠青海路(面对上海广电大厦)。
上世纪初,此地曾是一片农田,间有杂草丛生的墓地。1925年,颜料商奚鹤年以其妻刘莲仙的陪嫁地产,在此投资兴建房屋。因为当时侵华军队多以“大英”、“大日本”自称其国,故业主以“大中”命名此弄,表示“大中华”之意。
在排布上,大中里总弄宽敞,各支弄排列整齐,有砖木结构二层房屋111幢,原有居民535户。弄内还有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
动迁中的大中里
2002年12月,香港兴业国际集团以13.06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1.5亿)取得了大中里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大中里被整体拆除,周围同时期拆迁的旧式里弄还有华顺里、天乐坊、柏德里等,因大中里规模和影响较大,所以此地被称为“大中里基地”。
舒阿婆,1936年的时候跟着丈夫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谋生。丈夫在宁波同乡开的银行里找了一份工作,于是便租了附近一处里弄住下。在这大中里3号,舒阿婆再也没搬过家。
舒阿婆和丈夫、儿子、儿媳四人合影
1936年3月搬进来,11月舒阿婆生下了儿子。最初,一家人住在楼下,过了两年,二房东要把楼下房子连同客堂间一起借给一个医生作门诊间,于是他们搬到楼上。
1972年夏天,36岁的舒先生拿出他的宝贝相机,给还不到一岁的小儿子和妻子,在大中里3号门口留影。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儿子也不愿意错过难得的照相机会,来凑热闹。
现在小舒也差不多要到当时爸爸的年纪了。他拿着老照片给奶奶看,奶奶像是想起什么似地说:“喔,那时,拍照片算是好东西,有人给你拍照片,所以拍一张,就很有趣。不像现在照片不值钱。”
在舒阿婆的房间里,靠当中是一张打麻将的方台子,四把椅子有藤椅也有皮革面的靠背椅,这个日常的娱乐活动让阿婆的日子过得不“厌气”(无聊)。房间光线不错,白天围着桌子打麻将,不用开灯。打完以后,阿婆还会在裁成长条的纸片上记下这天的输赢账目。
靠墙角落里是一只碗柜,上面放了电饭锅和电水壶。窗前的小茶几上铺着桌布,上面摆了两盆绿植。喝水的玻璃茶杯搁在一旁。窗的另一边,和碗柜对应的是书柜,上面两层有推拉的玻璃门。书柜对着沙发,后者铺着蓝灰色布套。麻将台子背后排列着两张单人的小床,床边的“夜壶箱”(床头柜)上配了一块玻璃台面,台面下压了一块镂空小花台布。柜子上一台黑色电话机也盖了一块布。这是那一代人普遍的一个生活习惯,用来挡灰。这个房间里,所有东西都整整齐齐。
邻里,住在石库门弄堂里的可以统称为“邻里”,但其实不止于此,许多人还是同学、同乡、好友、师生,等等。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发于上海的石库门弄堂,让人看到了一幅特别的人情图景。
舒阿婆在大中里过了大半辈子,小舒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这里有他的玩伴、同学、老师,还有爷爷的同乡、世交,虽没有血缘关系,但亲如家人。
小舒和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这个“小焱一家”有点特殊,并不包括小焱的爸爸妈妈。小焱是小舒的小学同学,住在大中里弄堂倒数第二家,90号,这是她姑妈和爷爷的家,她只是借住。姑妈就是小舒他们小学的英语老师,爷爷和小舒的爷爷是宁波同乡和多年老朋友,所以他们两家是世交。后来小焱全家移民去澳大利亚了。
大中里90号,小焱原来的家门口
小舒的小学同学薛亮原先也住在大中里。那会儿薛亮考试老不及格,小舒是学习委员,要送不及格的考卷到薛亮家,给他家长签字。送完出来,就听见他家里鬼哭狼嚎,因为他的妈妈总打他,不过其实还没打,他就喊起来。薛亮为了让小舒晚送卷子两天,就给他看连环画,因为可能今天家里是妈妈在,明天是爸爸在,他爸爸不打他。不过有时不巧,薛亮妈妈突然回家,就逃不过一顿打。
曾经薛亮家的窗口
虞家阿婆是舒阿婆在3号里的老邻居。她23岁来上海,住到大中里3号就没再搬过,一住60多年。她来的时候,小舒的父亲5岁,小姑妈还没出生。阿婆对小舒说,那会儿你两个姑姑和父亲都在我这儿做功课,因为爷爷他们在屋里打麻将。
虞家阿婆烧得一手好菜,还经常分送给邻居吃。小时候,小舒经常循着她家飘出的菜香过去,“不给也不行”。即使后来小舒不住在那里了,回去看看的时候,虞家阿婆也会从菜碗里夹一块给他吃,一边说:“你奶奶没做过。我知道你们不做这个。”
小舒的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住在后厢房,爷爷奶奶住在前厢房。结婚后第三年,因为小舒爷爷成分问题,后厢房被房管所收走,而后卫家阿伯——大家叫他亮亮爸爸,一家搬了进来。虽然是这样的缘由,但两家相处得很好。像弄堂里其他孩子一样,两家人经常在一起玩,亲如兄弟姐妹。
卫家阿伯养了许多花,每天照料它们要个把小时
弄堂里的居委会就是调解邻里纠纷的“老娘舅”所在。比如小舒和哥哥在弄堂里玩,被自行车撞了,爸妈就拉着他们到居委会说理。此外,居委会还有一台16寸的黑白电视机。到了晚上,把电视机搬出来放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是那个年代的记忆。
阿跷是大中里的标志性人物。从1959年开始,每天凌晨他都起来打扫弄堂。做完清扫工作之后,他拿出椅子坐在垃圾箱斜对面的石库门前,就盯着垃圾箱和厕所,防止人们为了图方便将垃圾扔在外头,或是一些男人图省事,在小便池里大便。
遇到探头探脑的可疑之人,他会加以盘问。遇到相熟的邻居,他跟人打招呼,人家就停下和他聊几句。在大中里,他几乎认识所有人,知道各家的底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只知道外号阿跷,这是因为他右腿残疾,走路一跷一跷得来。
那时候,小舒和哥哥都喜欢在家里的窗前往下看,看人,可以看一两个小时,觉得特别有意思。他们家的位置正好是个丁字路口,“很多事发生在这里”。
民立中学,1903年由祖籍福建的上海望族苏氏兄弟创办于上海南市,为当时沪上有名的私立中学之一(后为公办)。1940年2月,迁入威海路。
“大中里项目”被作为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最先启动的保护建筑即原民立中学的移位工程。
该保护建筑为上世纪20年代上海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弟兄所建,亦称为邱氏住宅,原为两幢,其中一幢于90年代改建民立中学时被拆除,现在被迁移的这一幢曾为民立中学办公楼,于1999年被评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它是一幢欧洲城堡式样的花园住宅,走进这里,地上的花砖依稀可见,雕花的木楼梯十分精致,楼道里的欧式廊柱高大气派。
对于住在大中里的小舒来说,民立中学是他的母校,也是包括他哥哥在内,弄堂里大部分孩子的母校。上世纪80年代,如果在民立上学,有一门课学得很差,老师就会拿这位同学的兄弟姐妹来比较,“让你很尴尬”。
小舒家楼下的那条弄堂,就是他上学必需经过的。家和学校近到他基本上是听到铃声才去上课,也就“造就”了他老迟到的毛病。执勤的同学,或是在教室里打扫卫生,还会用玻璃窗的反光来照他。
“那时,我老从我们家的屋顶那边串到这边来。我喜欢自己一个人踩屋顶。比较舒服,比较有独行侠的感觉。”小舒回想着那会儿的光景,童年的他觉得屋顶很神奇,就像月球一样,那时候没什么高楼,一上屋顶就感觉很开阔。大人们自然不会跑到屋顶上乘凉,小孩爬上去也没人会说。小舒和伙伴们偶尔爬上屋顶看烟火,“人民广场放,这里能看到”。
(资料参考:《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大中里)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
(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