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技术新认知 出租车变成PM2.5“移动监测站”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谢丹青

2019-01-22 17:47

冬季雾霾频发,这几天上海也始终在中轻度污染间徘徊。如何更快捷精细地知道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近年来,作为环境监测站有益补充,空气质量移动监测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记者获悉,经过一年多的研发,目前,一项全新的车载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已经在上海实现,并在部分出租车上投入了试验。



眼前这辆强生出租车看起来和普通车辆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它的玄机就藏在了顶灯里。同济大学谭洪卫教授团队创新研发的这套车载空间监测器,个头大小刚好可以藏身在出租车顶灯的灯箱里。这套设备由两个取样口、传感器、GPS通讯模块等构建组成,主要针对PM2.5和PM10两种空气固体悬浮物进行实时监测。当出租车跑起来的时候,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移动监测站,每秒钟都有数据传输到后台,能够比较精细化地反应街区社区的空气质量情况。



不过,道路的空气质量能代表区域的环境质量吗?机动车尾气作为污染源之一,把探测器装在"污染源"上,真的合理吗?谭教授表示,根据长时间的检测发现,尾气直接产生的PM2.5的量并不多,更多的是PM2.5的"催化剂"和"原材料"氮氧化物气体和挥发性有机气体。也就是说,车载监测点并直接不处于污染源中,所以对数据并没有影响。同时,课题组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提升移动监测的精度,比如和国控站的数据进行动态校合比对,另外藏身于出租车顶灯里,也令设备克服了外部干扰因素。



记者了解到,目前PM2.5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设立的环境质量监测站,但数量较少。以上海为例,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0个国控站、16个市控区级监测站。虽然设备精密,但监测的是较大区域内空气质量的平均状况,通常装在离地面大约15到20米高的楼顶。相对而言,出租车顶灯的监测高度与行人呼吸范围相近,尤其对于特定区域,比如工地、小区等,可以获得更高密度的数据来反应局部空气质量情况,与固定监测站形成有效的点面互补。通过一年多的数据累计和可视化分析,对上海PM2.5分布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比如,一年四季PM2.5浓度最低的时刻都在下午、空间上"城郊一体、东优于西"等等。像最近两周上海的雾霾情况来看,最严重的街镇集中在西北部的郊区。课题组的数据分析团队,来自上海迈策数据城市数据团联合创始人王咏笑表示,人们的个体感受和往往和手机上查到的数字不一样,实际上就是家门口这个微观环境和整个上海市的宏观情况的差异,而要对城市进行一个精细化的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去进行一个实时级的,空间上更加细颗粒度的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不过课题组也坦言,要真正将这项空气质量移动监测手段推广应用还需时日。一方面,目前上海试点的出租车仅30台,虽然每天都能覆盖180多个街镇,但仍需要有更多的载体来扩大数据采集量。另一方面,如何与现有的固定监测站有效对接融合,为大气防治作出实际应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据悉,今年出租车移动环境监测的试点范围将有望扩大到200台。相应的数据应用方案,也已经与环保部门展开对接合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谢丹青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