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热闹的上海艺术周之外的“被忽略”和“再发现”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11-17 08:41

非洲艺术季作品展


被忽略的非洲当代艺术


“世界艺术巡礼系列展”实际是由“域境·遇见——非洲艺术家作品展”、“意会中国——阿拉伯艺术名家创作展”及“魔幻与现实——拉美及加勒比当代艺术展”三个展览组成,汇集了非洲、阿拉伯国家和拉美及加勒比等60多个国家近100位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

马拉维 艺术家 卡皮塔皮塔 《中式垫子上的绿衣女子》局部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欧美和东南亚的明星艺术家以及作品更受欢迎,也使得我们对于他们的作品看得更多、更为了解。而诸如非洲、阿拉伯艺术家的当代作品,平时我们接触得并不多,甚至是一个盲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非洲、阿拉伯艺术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古老文明的阶段,然而受追捧的欧美当代艺术恰恰深受非洲艺术的影响。


加蓬 艺术家 马赛林《传统的婚礼》


走进展厅,浓郁的色彩一下子让人感受到了异域风情。“域境·遇见——非洲艺术家作品展”以地域的概念为线索,从器物之境、风貌于人和意象景观三个板块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人说,非洲当代艺术是非洲大陆充满创伤的编年史的见证,非洲当代的艺术家们通常不属于任何艺术运动或已有流派,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对非洲本土土著文化和普遍意义的美学进行独立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艺术家是通过自学成才或者师徒相传的方式学习成长起来。


加蓬 艺术家 马赛林《烙印》局部


在这些参展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非洲艺术家开放的态度和独立性。当然,当代非洲艺术仍然植根于传统非洲艺术也是显而易见。各种材质拼贴、介入绘画成为这次参展作品的一大亮点,你甚至能从其中的几幅作品中依稀辨认出中国的报纸。

东方美学的再发现

“东方美学的再发现”水墨展开创了言午画廊当代水墨的展览品牌 ,将“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的人文精神移植于当代语境。 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朱小钧将明清家具、高古石刻等中国古美朮元素融入其中,尝试串联一条东方美学由古至今的线索, 试图去寻找一种场景化的观看体验,“在这个展览中,你能看到某种信仰,一种对于当代与古代的交错,一条清晰的脉络实现了与古为徒的指向。”



展场中,朱小钧放入了唐代的石像雕刻、明代的普通长椅,“这些500年前或者更早的公共场域中的装饰、用具,透露出一种传统的形式美学,绘画的美便是从这些传统的印记之中生发出来。”


贾宽《你喝大我喝小世上就咱哥俩好》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贾宽是水墨名家李津的学生。如果不是学画,贾宽应该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古董商。他曾仿照古代技术建造了第一个现代的“邢窑”,烧制出现代的仿邢窑制品。据说有人买了那些仿制品,在外面卖出了几十万。因为这样的名气,很多艺术家来找他买古玩,其中就有李津。一来一去,李津就开始教贾宽画画。前两年,贾宽放弃了古玩生意,专心北漂当起了画家。贾宽的作品流露出一种高古气息, 沉稳而闲逸。画中的小僧形象就像他的自画像,轻松而有趣。


袁铭林 《后宫系列》


另一位艺术家袁铭林名不见经传,是个90后的女生。但她画的《后宫系列》却让人爱不释手。她的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水墨画,而是纸本彩铅作品。然而,画面中的仕女既有唐代人物绘画疏密有致的布局,人物体态丰腴,却没有了华丽奢艳的服饰,脱落得很有现代小女子的可爱俏皮。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