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视频 | 六年五次考察 李克强为何”偏爱”上海?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郝苗苗

2018-04-11 19:31

4月10号,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上海自贸区。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李克强连任总理后的首次考察。也是自2013年上海获准成立自贸区后,他第5次来到这里。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军看来,这并非总理“偏爱”。作为改革开发的"排头兵,无论是今年的进口博览会,还是正在积极探索的自贸区,以及正在加速推进的金融中心建设,这些议题都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需要上海乃至全国把握的战略机遇,直指“开放”。 


用李克强的话说,上海作为世界银行对中国内地营商环境评价的样本城市之一,具有示范意义。“上海这块试验田大有可试之处”。


4月10日,李克强先后来到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港作为全球单体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其开港后将助推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李克强总理说,洋山港四期码头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象征,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希望上海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把洋山港四期码头打造成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网通办”是李克强今年在总理记者会上提出的“放管服”改革“六个一”之一。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实现由原来在99个窗口分别办理18个审批部门、129项审批事项,向每一个窗口综合办理转变。 在自贸区,李克强重点考察了张江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并听取了自贸区“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最新进展情况。 


上个月底,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成功上线,通过整合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网站的网上办事系统,实现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一网通办”,将开办企业的环节减少为工商执照、公安刻制公章、税务涉税事项(含申领发票)3个,时间由原先22天缩短为5天。



在总理眼中,“一网通办”表面看似小事,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举措。我们就是要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政府改革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办好两件事: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上海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改革的突破点之一,就是要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这方面,上海如今已经有百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这其中,“负面清单”更是最为大家所熟悉。 



时间回到2013年3月底,刚刚担任总理的李克强赴上海考察,那时还没有自贸区。这次考察结束后半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成为全国首个自贸区。当时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设立之初面积仅仅28.78平方公里、堪称巴掌大的地方,布下了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着“先手棋”。成为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一年后,李克强再次到上海考察。他冒雨撑伞登高俯瞰的照片,配上“上海自贸区1岁啦!”的标题曾经在各大媒体上刊登。



这次考察,李克强总理说:“成立上海自贸区,是为了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也是为了探索处理好发展与开放的关系……这里要建成改革高地、创新高地。” “负面清单”,从此叫响。



之后,这份“负面清单”越来越短,2013版190项,2014版139项,2015版122项……


随着自贸试验区地域不断拓展,从上海“一枝独秀”,发展成为“1+3+7”的“雁行”阵容,但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却是共同的选择。当年的新词,经由“上海样本”的可复制可推广,成了当下流行语。


张军认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再出发,除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任,必须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全面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更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秦扬轲 郝苗苗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