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主题音乐会创新亮相上音贺绿汀音乐厅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玫
2019-11-15 21:33
篆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关乎着博大精深的汉字之起源。为了让新一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篆刻之美,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和市艺教委主办的2019年上海市篆刻作品主题音乐会暨“一章一典”校园优秀篆刻作品展,今天(11月15日)在上音贺绿汀音乐厅精彩呈现,这也是上海市教委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举措之一。
校园篆刻成果集中展示
此次活动是2019年上海市“篆刻进校园”活动的成果之一。
在此前举行的“篆刻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上,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作了“一章一典,上海史迹”篆刻艺术创作主题活动的动员工作,要求各校结合上海市各区的历史文化建筑与革命历史故事,以篆刻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上海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历史,感受祖国的历史变迁、繁荣与发展,通过“一章一典”,以方寸之美,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19年9月,艺教委篆刻专业组收到来自全市各校的印章作品近1500枚,最多的一所学校提交了197枚印章作品。经过专家组的初评、终评,共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29名、三等奖40名,以及高校组优秀奖8名。
这些获奖作品此次集中亮相上海音乐学院,也让参观者们感受到了中国篆刻之美。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作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富有创意,体现了师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性。有的在“典”字上下功夫:有“永安里”“ 电波不逝”“信念永存”“不忘初心”等内容;有的不仅仅关注于普通石材的运用,积极尝试各种新型材料,如木头、陶瓷、亚克力等;有的采取手工与机器相结合,让初学者也能一展身手;有的“文字印”与“图案印”相得益彰。
这些参赛作品体现了师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表达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尝试
众所周知,中国篆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派篆刻在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上海篆刻教学研究由来已久。静安区七一中学、嘉定区方泰小学、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等一大批上海学校,都开设了篆刻课程,这成为上海推进“篆刻进校园”的坚实基础。
2018年6月8日,在上海市艺教委的领导下,上海市“篆刻专业组”正式成立。各区按照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以及全市若干职校、大学的配置,组成109所试点学校,由此拉开了“篆刻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序幕。
弘扬民族文化,市艺教委制定了一整套严谨的体系。“篆刻专业组”成立后,通过培训师资、组织活动、开展评选等方式,把活动往纵深推进,也因此有了此次的“一章一典,上海史迹”篆刻艺术创作主题活动。
“通过篆刻文化、技艺学习,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喜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很好的抓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一章一典 ”活动,正是上海市教委“五育并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与精彩注脚。
除了展示学生们的创作成果,本次活动的参与方通过积极创新,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们全方位、立体地了解篆刻和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像此次举办的上海市篆刻作品主题音乐会,采用多媒体方式,展示了上音获赠书画篆刻作品,配合珍贵历史音频、专业音乐导赏,演出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丁善德的《儿童组曲》,以及改编自黄自清唱剧版的多媒体音乐剧场《长恨歌》选段、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等中国音乐经典曲目,从音乐与书画、篆刻结合的角度,让参与者们更深刻地体悟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古老的篆刻艺术要推广、普及,将面临篆文辨识、材料选择、刀艺学习三方面的困难。但是,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最新的教学设备,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篆刻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难,真正让篆刻艺术历久弥新,让中华文化的魂与根,得到更好的传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玫 编辑:沈佩佩)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