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奢侈品”刀鱼:50网只捞到10条,价格高上天渔民却喊“亏本”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刘桂强

2017-03-28 21:11

视频丨“奢侈品”刀鱼:50网只捞到10条,价格高上天渔民却喊“亏本”


“哪谈得上什么收入,我们渔民现在连本钱都收不回来。”46岁的朱国定无奈地笑着,脸上的神情和远处的天色一样愁云惨淡。

朱国定兄弟三人,从事的都是刀鱼捕捞。
被称为“长江第一鲜”的刀鱼生活习性独特,它们平时生活在海里,冬天在海里长大,每年2、3月份由东海进入长江,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最远到安徽、湖北等地的滩涂湖泊产卵。

近十年来,刀鱼价格飙升,去年曾卖出过每公斤一万多元的高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做着“奢侈品”生意,渔民为何却叫苦不迭?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跟随渔船出海。


3月22日早晨5点,我们来到崇明岛的奚家港港口,朱国定正在做出海前的准备。之前他已经在海上待了大半个月,上岸处理完一些事情,他将再次回到海上,和他的两位弟弟汇合。 和他同去的还有唐伟等几名工人,他们是奚家港一家刀鱼门市的工作人员。每天清晨,他们都会开着快艇,去海上收购渔民当天捕捞的刀鱼。

早晨6:00,我们和唐伟一行人一同登上快艇。天气阴冷,海面上风急浪大,小艇在海面上剧烈地颠簸摇晃。行到半途,大雨从天而降。站在迎风突进的快艇上,雨点打在脸上如冰雹一样刺痛。 “千万把船舷抓牢了。”驾驶员提醒我们,“开快艇也是一项技术活,海里面有很多渔网,水面上看不见,只能根据水面上的木桩来判断。一旦判断失误,撞上渔网肯定翻船,基本没希望生还。”

经过一小时航行,我们到达了18海里之外,朱家三兄弟的渔船。朱国定的两个弟弟已经在各自的小木筏上开始工作。 今年刀鱼产量少,这是我们出海之前已经知道的事。可来到渔船上之后,刀鱼数量的稀少仍然让人震撼。

上船一个半小时后,朱国定已经撒下了15次网,可是一无所获。每次收上来空空的渔网,朱国定黝黑的脸上掩不住失望和焦灼,工人们靠在船舷上抽起了闷烟。

第16网缓缓收起,一名工人突然喊了一句:“刀鱼,有刀鱼!”船上所有人的神经立马绷紧,所有人都凑到网边。网里有一条刀鱼,状如其名,像一把银白色的尖刀,背鳍和体侧泛着金黄。工人小心翼翼地剪开渔网,拿出刀鱼。这条刀鱼重量大约在2两出头,被称为“大刀”。“大刀”的收购价一般在每斤2000元左右。

十多分钟后,又一条刀鱼被捞上船。可能是由于挣扎过猛,鱼身被划破,鲜血淋漓。“这条有3两多,属于特大刀了,现在一文不值了。”朱国定叹息着,“刀鱼的品相特别重要,有时就算只是刮破了几片鱼鳞,价格都会受影响。”


3个多小时过去,朱国定一共撒了50网,收获了10条刀鱼,重量总共在2斤出头。两个弟弟的收获也差不多。

“今天情况还算好的,一般只能打到五、六条,有时一条都打不到。”朱国定说,“船上除了我之外还有3个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资是300多块,还有燃油、伙食、渔船等等其他的费用, 每个月成本就要一两万,捕不到足够的鱼就只有亏本。”

朱国定做刀鱼生意已经有十多年了。他说,2005年、2006年是行情最好的年头,那时候一季做下来能赚七八十万,近两年刀鱼产量减少,连保本都很困难了。

朱家三兄弟捕捞的刀鱼上岸之后,被唐伟等人送到王雷的门市。王雷每天从渔船上收购刀鱼,然后把他们卖给下一级客户,比如批发商、饭店老板。像王雷这样的一群人被称为“刀鱼经纪人”。他们连接着渔民和市场,是刀鱼交易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长江刀鱼产量为什么会这么少?王雷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是因为长江污染的加剧和多年来的大量捕捞,导致刀鱼总量减少。第二是因为今年春季气温较低,刀鱼洄游可能往后推迟。

第三个原因就是“海刀”捕捞量的上升。“海刀”是福建、浙江一带捕捞的刀鱼。 “很多刀鱼还没到长江就被捕捞了。”王雷说,“‘海刀’和‘江刀’外形和味道差异都很大,‘江刀’的腹部是饱满的,‘海刀’则头大体薄。‘江刀’肉细嫩如豆腐,‘海刀’肉比较硬。”

王雷介绍,虽然“海刀”和“江刀”是两个概念,但普通顾客很难分辨,市场上大量的“海刀”被当作“江刀”出售。“很多贩子一看‘海刀’多,价格又比‘江刀’便宜,就要‘海刀’,不要‘江刀’。”王雷说,“这样‘江刀’价格也被压低了。”

今年,长江刀鱼上海段的捕捞作业将持续到4月20日,但对于市场来说,清明节将是刀鱼价格的分水岭,“清明前骨软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铁”。“本钱已经投下去了,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渔民朱国定说,“清明节前这几天,是最后的希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刘桂强 实习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