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1″

视频 | 当百岁老宅遇上重大工程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戴晶磊 洪焕铨 查家旻 张鹰

2018-07-03 18:48

近年来,上海对于历时风貌的保护力度持续增加,越来越多老房子,或因历史积淀、或因艺术价值,成为不可移动的文物。而当不可移动与城市发展的重大工程相互碰撞,保护与开发孰轻孰重?又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对矛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栋百年老宅,在147岁的上海近代工业地标杨树浦路上,它即将用平移给出我们答案。



杨树浦路江浦路口,一幢拥有116年历史的老楼已被水泥墙合围起来,由建管部门、文保专家、施工方组成的小分队不时在现场测绘,论证加固铺轨细节,为老建筑的"迈步走"做最后准备。




项目主管介绍说,整个文保建筑总共有2400吨,大致要从现在文保建筑的位置一直推到高楼的前面 ,平移的距离约有60米,第一次平移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完成。



但想平移一件稍许脆弱的巨大文物可不是那么轻松。画面中工作人员所触的墙砖,表面的灰其实已经是酥质,一碰就掉。而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就是要把这些灰固定在砖上。



这幢老楼建于1902年,期初是纺纱厂,后被日商收购更名,并在工厂附近建造了28幢联排里弄别墅供职员居住,即将平移的就是仅存的一栋。



而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栋建筑在设计上其实有不少百年前的智慧,比如它的透气层是防潮透气,把房子抬高了。在100多年前能够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的话实属不易。




它称为“外廊式联排建筑”,外观上,清水红砖、尖拱券,连同屋顶的老虎窗一字排开,走入内部,沿雕花扶梯而上、墙上的壁炉、铁栏杆打造的落地窗,当年的风貌依稀可见。历经百年,这栋欧式洋房就静静的矗立在杨树浦路一隅,见证着眼前这条“中国近代工业第一路”发轫、变迁。而它的保留不仅是是研究近代上海建筑工艺的一个宝贵的实例,更是近代中国"职住平衡 产城融合"的重要见证。



2017年,经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老宅被纳入杨浦区文物保护点。然而几乎同时,周边四大市政工程也相继开工,老宅又恰巧位于江浦路越江隧道入口处。是去是留?老屋的命运,牵动人心。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沈晓明通过地图向记者介绍,图上蓝色是地铁18号线和它的站点建设,红颜色是江浦路越江隧道建设,绿颜色是丹东排水工程的建设 而第四个就是杨树浦路路综合改造工程。这四个重大工程集聚在一个点上,对江浦路104号文物建筑保护,影响之重可想而知。




既要配合重大工程建设,又要尽可能保护老建筑,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专家多轮论证后,否定了包括原拆原还等七套方案后,最终决定采用平移方案,等重大工程完工后,再行复位。



不过,要找到平移的地方 也不是件容易事。往西,有在建的地铁18号线;往北,老宅紧邻高层江浦大楼;向南,要跨越杨树浦路,而这条路正在实施综合改造。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向东走,但这样一来,东面小区里一栋20年的商品房就必须拆除,为老宅腾地方。时间紧、任务重,今年初,征收随即启动。



借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商品房内居民大多数不大愿意想走,居委街道、区旧改指挥部和征收事务所合力走访做工作, 最终说服了44产居,最后在签约期限内,只花了短短六天,就完成了签约工作。



如今,7层楼的商品房已被推平,腾出来的空间将成为老宅未来三年临时的新家。根据规划,待市政建设完工后,2021年,老宅将重回原址。



与此同时,147岁的杨树浦路也将重生。相关部门将对沿线65处、100多栋历史建筑实施分类保护,未来,这条工业街 将变身为融合历史与时尚的一处城市新空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洪焕铨 查家旻 张鹰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