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为什么等了三辈子 这些人还没资格买房?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鋐

2016-09-01 21:19

8月31日,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倡导的21世纪“彬龙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早在1947年,由昂山素季的父亲、缅甸“国父”昂山将军主持的“彬龙会议”就曾聚焦民族融合议题。然而,将近70年过去了,拥有135个民族的缅甸依然在民族冲突的沼泽里泥足深陷。

缅甸有5000多万人口,民族多达135个。由于政府军的羸弱,各种少数民族割据势力数不胜数,缅甸国民的身份证竟足有四种颜色。拿不到对应的身份证,永远都无法在缅甸拥有自己的家。

四色五种身份证 所享权利大不同


白色难民居留证:《难民居留证》是一张长纸,被缅人戏称为“被子”,持白卡的人出门时须同时带《通行证》,到外地时需到当地移民局报到,无法购买房产,如果不会说缅语甚至可能被捕。


蓝色侨民身份证:持此身份证者是第一代、第二代的侨民,属于已入籍缅甸的人。蓝卡拥有所有缅甸国民权利,可以购买除首都内比都之外的房产,有选举权,可以办理护照。但无法从事许多行业,不能就读某些科系,更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绿色归化者身份证:持绿色证件者的人是拥有蓝色身份证居民的下一代,绿卡的限制比蓝卡少一些,比如可以读大学的医科,但还是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红色混血身份证:政府正式承认的国内少数民族可以获得此证,比如掸邦人、克钦人,但在读学校、从事行业、被选举权上有一定限制。


红色国民身份证:这种身份证只有纯种缅族人才能拿到,可以就读任意学校、从事任何行业,并加入政府,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被认为是“正缅甸人”。

正式身份极难获取 不公待遇激化民族矛盾

1982年颁布的《缅甸公民法》把缅甸公民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三类。“客籍公民”指的是“在独立前移居缅甸,申请过入籍,并符合该法律规定的条件者”,“归化公民”指没有申请过入籍的移居者。


这两类公民“他们本身及其儿子和孙子三代人保持安分守己”,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缅甸公民”。

如此不公正的权利差别化,也难怪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始终无法取得突破进展。毕竟,谁会愿意自己低人一等呢?

身份不平等意味着权益不平等

1947年签署的《彬龙协议》曾被寄予厚望,是缅甸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和平的基础。

这份文件的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并且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

然而,这个协议被后来上台的缅甸军政府废除。


在缅甸,少数民族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政治权利的受限,带来的是经济权益的损失。

比如克钦地区,木材、水电、玉石资源都极其丰富,但克钦族人就无法享受开发红利,也没有开发权。

缅族和少数民族不合可不仅仅因为政策的不平衡。

缅族和少数民族势不两立 和平进程艰难


尽管缅族人口超过了缅甸总人口的一半,但缅甸从未成为过一个统一的国家。缅甸南部是湿地,北部是重峦叠嶂的山区,历史上就很少真正成为一体。


缅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和宗教习俗上也保持了很大的独立性。缅族信奉佛教,北方少数民族则多是基督教徒。


再加上英国殖民缅甸期间,利用部分北部山地民族,对中南部缅族人实施高压打击的做法,更是让缅族与少数民族走向水火不容的境地。

如此看来,1947年“彬龙会议”成果被颠覆其实也绝非偶然。

摆在重获自由的昂山素季面前的,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异常凶险的棋局,比起被囚禁在燕子湖畔住所里的十五年,之后的岁月也许更加艰难。

(编辑:超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