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

视频 | 湖州洛舍:小镇农民造琴记

东方番茄酱

资料:湖州台 编辑:缪心

2023-02-01 21:38


一部名为《小镇琴声》的话剧正在当地文化礼堂上演。一群“小蚂蚁”般的农民,梦想着像白鹭一样飞翔。这是根据洛舍小镇农民造钢琴的真实故事改编。其中主人公“阿德”的原型,就是已近古稀之年的王惠林。

洛舍,杭嘉湖平原的一座水乡小镇,自古以来就享受着鱼米之乡的安逸和富足,这里自古出木匠,以盛产能工巧匠而闻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已经是洛舍镇玻璃厂厂长的王惠林,正在寻找着更大的商机。

不满足于做小生意的王惠林到上海考察市场。细心的他发现,上海市场钢琴奇缺,甚至排队抢购钢琴,这给木匠出身的王惠林提了个醒:我为什么不能造出真钢琴。王惠林始终觉得,对于擅长木工手艺的洛舍人来说,造这样一个木头盒子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1984年,四大国营厂年产钢琴仅1500架,反对之声不无道理。

由于宽广的音域和绝美的音色,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需要300多道工序和8000多个零部件才能制作完成。王惠林意识到,要让这个木头盒子发出美妙的旋律绝非易事。而在那个时代,会造钢琴的师傅都聚集在国营企业里,让他们放弃大城市的铁饭碗,跑到乡下去造钢琴,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王惠林用优厚稳定的待遇,终于留下了上海的钢琴师傅。谁也不会想到,农民造钢琴不再是天方夜谭。这场人才争夺风波的拍板定音,却推开了国家人才流动的大门,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可即便如此,一批从没接触过西洋乐器的中国农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从手工绘制的图纸开始,湖州钢琴厂蹒跚起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四台样品“伯牙”牌钢琴生产出来了。或许没有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群不走平凡路的农民已经开启了一段与那个奋进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商业传奇。

1992年1月,一位老人的“南方讲话”唤起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时间两公里长的东直街,三十多家钢琴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低廉的成本让洛舍钢琴声名远扬。小镇上钢琴虽多,却奏不成一首和谐的乐曲,快速无序的发展一度让作坊加工出来的钢琴质量停滞不前。面对小镇钢琴的现状,新一代钢琴人金文英希望从提高品质入手,她也效仿前辈的做法,从国外请来了调音师傅。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农民能造出如此美妙的钢琴,调出如此精准的琴音,弹出如此动听的琴曲。在洛舍,钢琴俨然就是一个传奇从最简单的装配开始,如今已经形成了集设计、制造、培训、文创于一体的产业链园区。三十年间,洛舍小镇追求品质坚守匠心的造琴之路从未停止。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洛舍有了更强大的朋友圈。让洛舍钢琴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是金文英们的不懈追求,也是王惠林们的毕生夙愿。

到今天,中国每八架钢琴中就有一架产自这个人口不足两万的小镇,洛舍也从鲜为人知的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中国钢琴之乡。钢琴是艺术品,每一台琴都有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但是共同弹奏,就能成就一曲天籁。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