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疫情期间 如何为特殊人群撑起“爱心伞”?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舒克诣煊 宋懿
2022-04-28 01:30
封控期间,高龄、独居、患病等面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的基本物资以及看病和配药需求的保障措施备受关注。
在4月27日上午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沈敏表示,在工作中的确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有些特殊困难群体的诉求没有及时发现,回应也不够及时。为此,近期民政、卫生健康、商务、残联等部门一起研究,形成了工作指引,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目前已在原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现机制、资源调配机制、配送到家机制,动态掌握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目前各区养老服务热线电话已公布,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接听,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24小时服务。
此外,在“完善主动发现的机制”方面,民政系统依托原有工作机制,全面摸清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积极推动在居民区层面,建立专门的志愿者小分队、建立特殊群体需求名单库,及时发现、及时回应。在“完善资源调配的机制”方面,要求以街镇为枢纽,通过“工作专班”建立资源统筹调配平台,比如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一般生活物资的配送,调拨专供外出就医的巡游出租车、协调街镇层面的助餐和生活照料服务,紧急处置突发情况等。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仁耀认为,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配置十分有限,在封控期间单方面依靠街道和居委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广大志愿者的作用。目前有大量的中年人、年轻人处于居家状态,可以动员这类人群从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弥补人手不足的情况。
类似的做法,在上海的一些基层社区中,不乏良好的案例。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内共有21个居民区,高龄、独居老人的数量超过千人,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活起居成了难题。对此,街道老年协会的216名志愿者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通过“结对子”帮扶的方式克服种种困难,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排忧解难。
钟仁耀认为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疫情期间,就医配药、一日三餐等都是老年人居家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通过志愿者“结对子”帮扶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并且在街道和居委会的配合下,保障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特殊时期,对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高龄独居老人而言,线上抢菜、团购可谓难上加难。近日,上海市经信委联合上海电信号百公司,以及家乐福、大润发、华润万家等重点保供企业,与相关基层社区共同开展“数字伙伴助老保供”专项行动。上海电信号百114公司在前端通过电话收集老人需求,中端接入社区保供企业工单,加上后端的社区志愿者力量,为老年人搭建了一条跨越“数字鸿沟”的保供生命线。自4月18日启动以来,专项行动已经覆盖了普陀区曹杨新村、长宁区北新泾、静安区彭浦新村等街道的近万户独居老人,首轮外呼3400余户高龄独居老人,帮助老人完成239批次的物资代购。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陆森介绍,“数字伙伴助老保供”行动团队,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把前端的外呼平台、中端保供平台以及末端的志愿者团队建立完成。目前已覆盖7000多位老人,每天有近1000通的外呼电话。未来将会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将一些最需要帮助的老人信息提供给外呼平台,实现精准的对接。并且优化保供物资的质量和品类,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陆森认为,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目前,“数字伙伴助老保供”行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电子支付,因为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虽然目前街道的志愿者会提供代收代付的服务,但是最后老人与志愿者用现金进行结算时,也会面临着需要找零等问题。
现代科技制造出了最便捷的系统,却没能生产和推广出足够的“老人手机”或足量的技术科普。当我们欢呼技术的革新,未曾考虑到,他们所面对的,却是迷茫、陌生、无安全感。所以本次“数字伙伴助老保供”行动也是一个契机,如何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毕俊杰)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