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视频 | 着力治,加力控,全力防——武汉防控疫情最新热点追踪

时讯

新华社

2020-02-08 11:12


2月4日拍摄的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雷神山医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这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最突出的任务。


1月31日,医护人员在武汉第七医院发热门诊为患者治疗。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目前,在疫情最严重、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武汉,正在形成基层社区排查“四类人员”、方舱医院治疗轻症患者、定点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三级分层分级防护体系。重症患者能否进入定点医院救治?方舱医院收治的确诊轻症患者怎么样了?如何落实最新要求,网格化全面排查“四类人员”?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追踪。

增设定点医院、增援医护人员,尽最大努力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尽最大努力降低病亡率


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截至2月5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9665例,其中武汉市10117例;包括武汉在内全省重症2328例、危重症756例。

数据表明,武汉重症病例救治形势严峻,病例较多,病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武汉实际,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武汉市将重症、危重症患者向新开的重症定点医院转运集中。

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数量在一步步增加。武汉市相关负责人5日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定点医院从第一批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目前已扩展到28家医院。

目前,28家定点医院能提供8254张病床。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通知明确,从5日开始,各定点收治医院原则上只能收治确诊的重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以及疑似的危重症病例。

除了定点医院,已投入使用的火神山医院有1000张床位,即将交付使用的雷神山医院有1500张床位集中收治重症患者。

金银潭医院是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在重症监护室,40多个护士,7-8个人为一个班组,每个班进去一次就是5个小时。马丹每天都要进红区,她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话,但也容不得我们害怕。这是我们的专业,我们不能退缩!”

为支援武汉救治重症患者,全国的医疗资源正一步步向武汉调集。

目前,支援武汉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护力量达到3000余名,来自在京委属医院和江苏、山东等十余个省份。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新的重症患者收治病区。

“所有援汉医护人员都在全力以赴,承担最急最重的任务。”陕西省医疗队相关负责人说,医疗队重症组60名队员,来自于陕西省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月30日进驻武汉,全面承担市九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

在天津医疗队支援的武钢二医院,一位重症患者醒过来后,听到医护人员的北方口音,激动得涌出泪水。“国家派医疗队来武汉了,有希望了。”

重症患者用药也传来好消息。6日,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启动。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缺乏有效药物,人们期待瑞德西韦在临床中的表现。

日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发布第五版,其中对重症治疗所使用的中药、西药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专家介绍,目前已建立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危重症患者中使用高通量氧辅助、无创面罩通气、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多种生命支持手段的应用保证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方舱医院接收轻症患者确诊,旨在通过集中收治更好控制传染源


2月5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做收治病人前最后的的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5日晚22点,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迎来首批病人,三辆公交车将第一批44位病人从集中隔离的酒店运至武汉国际会展中心。

当晚,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昌区洪山体育馆、东西湖区武汉客厅三个方舱医院正式启用。从3日晚开建,两天时间就建成的三家方舱医院可以总计提供4400张床位,专门用来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评价,大规模建方舱医院,是在当前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


2月4日,工人在武汉客厅对“方舱医院”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目前,武汉另外10家方舱医院也已基本完工。13家方舱医院建成后,可以为集中收治轻症患者提供1万余张床位。

方舱医院设有护士工作站、医用用品存放处、抢救室等,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种功能。

“关键之举”应对的是特殊形势。当前来看,确诊病例绝大多数是轻症。把具有传染性的病人集中在方舱医院收治,主要目的是尽最大可能降低社区传播的风险。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说:“一部分病人病症较轻,但仍然具有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临床分型新增轻型病例,就是为了把这部分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更好控制传染源。”


2月4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人加紧施工。从2月3日晚开始,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三处体育馆和会展中心被改造成“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随之产生大量医疗资源需求。中央指导组决定,在全国范围调用应急储备的方舱医院,从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疾控中心调集三个移动P3实验室,抽调约2000名专业护理人员。截至5日,各地医疗队医护人员已陆续进驻各方舱医院。

这是一场与病毒传播间的较量。

福建省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钱欣说:“我们一共有16台救援车辆,包括临床上的医技车、手术车、门诊车,还有动力系统的保障车、宿营车、生活车,能够自给自足10到14天。”


2月5日,医护人员在帮患者办理入住“江汉方舱医院”的手续。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记者在广东、吉林等地医疗队接管的武汉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看到,病区之间由3米多高木板分隔,男女病患分开。每位入住的病人,都会领取到一个物资箱,里面有卫生纸、拖鞋、挂钩、水杯、垃圾袋等物品。每张床位都配备电热毯。

临近夜里11点,有患者向医护人员抱怨场馆灯光太亮,无法入眠。医护人员表示正在协调,会展中心的天花板较高,灯光无法做到分区照明,建议给患者分发眼罩。


2月5日晚,一位患者在“江汉方舱医院”内看书。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在方舱医院,是否会交叉感染是患者关心的问题。王辰表示,入院前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外,还会经过流感抗原筛查,尽最大可能避免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由于是大规模集中收治,相关配套管理、保障工作要抓细抓好。

目前,各个方舱医院均已基本完成建设。针对已启用医院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加强力量改进完善。

网格化排查不漏一人,源头防控要第一时间隔离救治


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6日上午,武汉市疫情全面排查动员部署会召开。

针对源头防控,会议传递出明确、严厉的指令:武汉市要举全市之力入户上门排查“四类人员”,测体温、询问密切接触者,全面落实辖区、行业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强化网格化管理,要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要第一时间将“四类人员”送往隔离点和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访负责制。


这是2月3日在武汉市拍摄的由一家大型酒店改为的集中隔离观察点(中),这个隔离点周围十分空旷。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日起,武汉启动对“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和隔离,即对确诊患者无条件集中收治,对疑似患者实行集中隔离治疗,对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隔离观察。这一抗击疫情的新举措,被很多专家和患者称为“有重要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900万人在与病魔的抗争中,难免纰漏。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对小区内“四类人员”的底数不清楚、不掌握,有的隔离点的医疗物资、生活条件不充足、尚待完善。

5日,就如何解决“四类人员”分类集中收治隔离措施落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武汉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针对性地解答:

——社区如何做到准确筛查?在居民小区出入口、楼道口加设体温筛查点;利用各种求助热线、微邻里等信息平台,收集各社区网格内居民的发热求助信息;社区网格员、党员干部、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摸排、筛查网格内居民体温情况,力争不遗漏。

——由谁来向社区居民公开本社区确诊或疑似病例情况?谁来监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为引导社区居民加强个人防护,由社区在居家隔离楼栋张贴标识的方式予以提醒。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督察组和街道分指挥部督察组进行全程监督。

——社区筛查后,由谁来决定居家隔离还是送隔离点隔离?由谁来送隔离点?社区筛查到有居民发热情况后,由社区网格员和街道干部将发热人员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初诊,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分级诊疗判断是否送发热门诊就诊,并提出隔离建议。需要送隔离点隔离的,由街道护送专班负责护送。

——碰到不想去隔离点的怎么解决?遇到不想去隔离点的,一方面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另一方面耐心做好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仍然拒绝的由公安机关配合护送隔离点。

记者6日再次采访一位武汉社区工作人员时,她正忙着梳理要上报的“四类人员”数字。经过这两天的摸排,她对小区内“四类人员”数量增减、来去行踪等情况明显已经更加心里有底。


1月31日,在武汉第七医院内,中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冯毕龙(中)与同事在铺设病床,为新开隔离病区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5位确诊患者,1位痊愈、3位重症入院、1位轻症患者在隔离点等待入住方舱医院。还有18位疑似患者在居家隔离,我们实时关注,按照轻重缓急排了顺序,争取尽快转送隔离点。”这位工作人员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