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优秀历史建筑的大门,为何不能开得更大些?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2018-12-22 18:32
上海共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目前正每年向公众逐步开放参观。不过,目前已开放的历史建筑大多采取预约参观的方式,一些知名历史建筑,像和平饭店、外滩22号等的预约名额,更是只能靠秒杀,远远无法满足市民的参观需求。那么,这些有故事的老建筑的大门,为何不能开得更大些呢?
下午4点,位于宝庆路3号的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迎来了当天最后几位参观的市民。除了馆内的展品外,这座小而美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也让他们兴致不减。原来,这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沪上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也是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私人花园之一。自从去年10月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就络绎不绝。“因为以前我们就住在这里附近,所以看这个建筑比较亲切。”
据了解,这里采取预约参观的方式,但每天限定接待的个人参观者仅为80名,双休日名额更是需要秒杀。不少市民疑惑,明明馆内人看上去并不多,为什么不能多开放一些名额呢?对此,馆方也很无奈。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副馆长陈蓉说:“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能够让市民参观到,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这个建筑本身,它有一定的承载力。”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不单单发生在宝庆路3号。据了解,目前上海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有1058处,但其中向公众开放数量却仍然有限。即使在开放的老建筑中,很多也只是象征性的每年拿出几天,知名建筑“一票难求”是常态。
位于威海路上的百年老宅查公馆,曾是民立中学的旧址。今年年中,它以主题展会的形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参观者的热情远远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即使在每天限流的情况下,我们也吸引了接近3万的市民前来参观,那么目前我们也不断接到市民来电希望了解查公馆进一步进展,然后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对外开放。”香港兴业国际租务及管理助理总经理杜一莉说。
业主方透露,考虑到建筑的维保要求,未来查公馆不会采取常态开放的方式,更多的还是引入各类展览,限时限流开放。
那么,既然市民对优秀建筑参观的需求那么强烈,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为何很多优秀建筑的大门却难以敞开呢?业内专家指出,除了部分建筑目前还承担居住、办公、教研等功能,完全开放有一定实际难度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建筑本身承载能力有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主任曹永康说:“要做一个测算,这个房子最高峰能容纳多少人,多少荷载,能够保证结构安全,同时其它的安全隐患也可以避免掉。”
而对于建筑所有人来说,责任与收益不对等,也是阻碍开放的因素之一。以宝庆路3号为例,一年的维护运营成本就达到了数百万元。而另一方面,按照相关规定,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又需要承担维护和修缮的义务,动力不够也就在情理之中。“接待的人太多了,会造成建筑的损耗加快,甚至有些是不可逆的,这种代价是非常大的。”曹永康表示。
既要开放,也要保护,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支持的方式,激发业主开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历史建筑应该因楼施策,采取不同的开放、活化、利用方案。好消息是,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从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获悉,目前本市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为这些老建筑的开放和维护,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副科长谈雅雅表示:“主要是针对优秀历史建筑一些基础信息,保护要求,以及使用状况等,那么也是为了提升我们政府部门关于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水平。”
能够开放的尽可能开放,不能开放的创造条件逐步开放,另外,通过设置二维码,用VR技术、三维立体等方式,让更多无法进入的历史建筑实现深度阅读,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目前上海共有391处优秀历史建筑年底前可实现扫码阅读,让市民游客能更贴近地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刘清扬)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