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视频 | “康熙来了”:最接近康熙原貌的肖像画首度来华

艺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 徐玮

2024-06-27 07:20

清朝康熙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也被公认为是“一代明君”,然而康熙的画像存世甚少,这位在史书记载里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君主,他的真实形象如何?如今,被认为是最高度还原康熙真实容貌的重磅画作,《康熙大帝肖像》近日空降魔都。这幅康熙肖像画于18世纪初完成后,被意大利画家带回佛罗伦萨,在时隔近300年后首度来华,目前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



正值乌菲齐美术馆与东一美术馆“五年十展”合作计划中的“提香·花神”与“最后的贵族”展出之际,乌菲齐美术馆新任馆长西莫内·韦尔德专程从佛罗伦萨前来东一美术馆观展。今年恰逢康熙皇帝诞辰370周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韦尔德馆长特意为东一美术馆“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带来了一幅新增的特别展品《康熙大帝肖像》,这幅意义非凡的作品也展现了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这幅经典的康熙肖像名画由意大利著名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又名聂云龙)创作于18世纪早期。据悉,聂云龙生于意大利摩德纳,曾在博洛尼亚学习建筑透视法,是有据可考最早供职于康熙宫廷的西洋画家。鉴于他对西洋绘画透视技法的精准掌握以及对油画颜料的熟练运用,这幅肖像画的写实水准相较于传统中国人物画更具三维立体的真实感。



画中的康熙头戴红绒东珠帽,身着石青色常服,面容深邃,五官显得尤为立体。他透过细长的眼睑注视着观众,传递出一种威严的神秘感。几何形体叠加形成的人物构图干净明晰,布面油画展现的面部线条自然柔和,与清朝官方画像中那些经过美化处理的皇帝肖像相比,这幅画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康熙皇帝形象。因其高度的写实性,此画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捕捉康熙本人真实面貌的肖像画。



与之相比,故宫藏卷轴呈现的康熙帝看上去更年迈,他端坐于藏书之间,身着相同服饰:装饰有硕大珍珠的红色帽子,蓝色长袍上饰有金色纽扣。而在乌菲齐的这件藏品中,康熙皇帝显得更为年轻,长袍上的龙纹清晰可见。细观康熙肖像全貌,不难发现有从左侧而来的光源,康熙的脸部左边明亮,右边略暗,立体感较强。西方古典的明暗对比的肖像画法,被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是“阴阳脸”,难以接受。因此,聂云龙适当减弱了面部的明暗对比,保留西画的立体透视风格和技法的同时,也尊重了当时中国的绘画审美偏好。


研究显示,公元1698年,聂云龙随一支耶稣会传教士代表团一同前往中国,当时康熙大帝允许他们在北京建造一座教堂。这位意大利画师于1700年至1704年间在宫廷生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些肖像画,包括这幅康熙帝肖像。文献记录表明,这幅画作在1709年之前就已到达佛罗伦萨。此后,这幅画被挂于乌菲齐美术馆的西侧走廊,在所有18世纪的藏品清单中都有明确记载,它至今仍与“至高君主”系列肖像和“乔维奥”系列肖像摆放在一起,共同展示了佛罗伦萨各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它们按顺序陈列在美术馆的王室长廊中,构成了美第奇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随着这幅画的到来,托斯卡纳大公实现了拥有一幅与他同时代中国统治者真实肖像的愿望。康熙大帝是一位长寿的清朝皇帝,对西方世界持开放态度。尽管这个小故事只是大公对远东兴趣的表现之一,但文献记录表明,科西莫三世有意在托斯卡纳大公国与中国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历代以来,美第奇家族都致力于收藏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这也是出于对更广阔的文化内涵的渴望,以及对政治、经济和外交机遇的判断。



在揭幕仪式中,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提到:“这是这幅肖像画首次离开佛罗伦萨,这幅作品创作于中国,是东一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展览的同时期作品。作品有力证明了意大利在构建中西数百年关系中发挥的根本作用,但它也代表了一种回归之旅,引领我们进一步加深意大利和中国这两个千年文明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作为中意文化交流的象征,这幅画作不仅为展览增添了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线,也为中意传统友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表示,历经300年,这幅画在此次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展中回到了中国,从中可以看到18世纪的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在不同领域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展览名为‘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它讲述的主要是一段西方历史,但与此同时,这段西方历史也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度交流。”乌菲齐美术馆馆长西莫内·韦尔德表示:“《康熙大帝肖像》首次离开佛罗伦萨来到中国展出,不仅加深了展览的历史脉络,促进了馆际间的紧密联系,也让我们看到,在欧洲18世纪的文化发展中,西方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文化贸易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表示:“我们希望这一国际性的艺术活动能助推中意文化艺术互动,也期待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在未来的合作中能持续输出优质的文化内容,为国际文化交流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



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现代甚至当代的文化特征都在此时开始形成。人们对异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召集朝臣商议解除海禁,对外贸易也随之恢复。次年,清政府正式实施海上通商政策。得益于此,从17世纪末起,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成为欧洲王公贵族的审美喜好,收藏之风盛行。当时执政托斯卡纳大公国的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也热衷于了解和收藏东方艺术。缘此,这位大公想方设法将此幅罕见的珍贵画作《康熙大帝肖像》收入囊中,成为乌菲齐美术馆三个廊道之中的“至高君主”系列中的宝藏之一。



今年是康熙诞辰370周年,这件稀世珍品回归上海展出,实属中意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殊为难得。即日起至8月25日,《康熙大帝肖像》这幅新增展品将在“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展内亮相。除了这幅令人期待的康熙大帝御容名画外,观众还能看到戈雅、提埃坡罗、卡纳莱托、布歇、夏尔丹、瓜尔迪、利奥塔等50余位欧洲艺术巨匠的其余81幅名作。透过这些作品,将令人感受到美第奇家族留下的伟大艺术遗产及其持久的时代魅力。

编辑: 王琳琳
责编: 王琳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