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新闻放大镜

视频 | 禁毒岂容打“擦边球”?成瘾性药物监管须守牢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翟静 阮丽

2024-06-26 18:06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这个月也是我国第14个全民禁毒宣传月,主题是“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记者发现,部分麻醉和精神药品频繁迭代、花样伪装,让好奇心重、想“玩”刺激的青少年,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药物滥用的深渊。


“吸完‘上头’电子烟后,一个10多岁孩子竟然力气大到可以徒手推动冰箱。还想走到高楼的阳台上跳下去,感觉能飞起来。”这样的描述,是不是令人感觉不寒而栗?



近年来,不法分子把依托咪酯等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掺入电子烟中,这类物质具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效果,上瘾性强,吸食后会出现呕吐、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易怒、记忆空白等症状。


记者暗访发现,有卖家贩卖各种没有列管的“上头”电子烟,品种包括了“替来他明”、“美托”、“丙帕”、“飞鸟”、“T3”等。其中,“替来他明”就是依托咪酯最早的替代品。



依托咪酯已在去年10月被国家列为二类精神药品予以管制,非法吸食、持有、贩卖依托咪酯将按涉毒违法犯罪处理。因此,不法分子转而将黑手伸向新型替代物质,如美托咪酯、替来他明、丙帕酯等。


“替来他明”是一种兽用麻醉剂,主要用于宠物或小型动物麻醉。目前,“替来他明”尚未纳入国家管制目录,但其化学结构式及摄入后肌体反应与毒品氯胺酮也就是俗称的“K粉”相似。为此,有不法分子用它冒充“K粉”销售。


现在,部分新型毒品已经脱掉“麻古”“摇头丸”“止咳水”等“过时”伪装,披上电子烟、奶茶、跳跳糖、果冻、饼干的新“外衣”。例如,常用于发泡奶油的“笑气”,如今摇身一变为“嗨气球”;遇水即溶、喝起来奶香四溢的冲泡型奶茶里混杂着冰毒、氯胺酮等成分……种种“瞒天过海”的藏毒方式让人防不胜防。



目前较常见的新型毒品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新种类毒品,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氟胺酮等;另一类是采用了新包装和伪装形式,但成分为多种毒品的混合物,如“开心水”“彩虹烟”等;还有一类是已被管制但换个名字最新流行的毒品,如“聪明药”“减肥药”等。



我国对成瘾性物质滥用犯罪,一直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公告,将右美沙芬、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纳呋拉啡、氯卡色林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这些麻醉、精神类药品可能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哪些危害?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因辨别能力不够,不小心堕入滥用药物深渊的案例是不是已经很普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钟娜表示,这些药品按照合理剂量用在临床治疗上是安全的,但是一旦滥用或是形成依赖的话,会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因此,如果有睡眠障碍或是情绪焦虑的症状,不能因为有病耻感而自行在网络上查找解决方案,应该去正规医院就诊、求助专业医疗机构。


大多数麻醉、精神类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都是“先兴奋、再抑制”,过量吸食,就会导致与传统毒品相似、不可逆的危害,可作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产生致幻、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暂停、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


而相较于传统毒品犯罪,新型毒品制作成本低,犯罪分子为攫取高额利润,不断推出毒品替代物。在网购平台和朋友圈里,兜售“上头”电子烟的“黑话”层出不穷。交易普遍采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方式,隐蔽性更强,一些青少年购买新型毒品像网购零食一样轻松。



警方介绍,新型毒品往往还出现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场所,不少未成年人出于“赶时髦”“结交朋友”的从众心理,在撺掇、哄骗下吸食新型毒品。犯罪分子还会用各种话术降低吸食者的警惕心和负罪感,用“不吸没有面子,交不到朋友”等说辞实施精神“绑架”。年轻人一旦接触,再进入娱乐场所就会主动觅毒。



警方介绍,吸食新型毒品的未成年人,往往会继续参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例如为筹集毒资而“拉车门”盗窃、偷窃店铺,或成为“陪吸”。


那么,成瘾性物质不断花样翻新,犯罪分子打着“擦边球”贩卖,监管难点在哪儿?相关部门怎样才能斩断流通“黑链条”?


全国律协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卢意光指出,我国在麻醉和精神药品管理方面很早就有立法,制定了相应的目录。虽然法律规定从研发到生产、到流通、到使用,甚至包括销毁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有不法分子挖空心思找漏洞、钻空子、铤而走险。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调整更新目录,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数据化监管手段的建设,通过文字、符号或者图片识别新型毒品,为监管和执法提供更多线索。

编辑: 严相莉 阮丽 翟静
责编: 严相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