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视频 | 车企远程锁车引争议 是“乌龙”还是“越权”?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翟静 阮丽

2024-06-20 13:37

近日有理想汽车车主反映,其账号突然被理想社区管理员锁定,导致无法使用手机蓝牙钥匙解锁自己的车辆。车主对此表示不解,自己花几十万元购买的车,车企却可以通过后台做功能封禁,“车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到底归谁?”



车主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此前全款购买了一辆理想汽车MEGA,并把亲情账号授权给了自己的父亲,供其用手机开锁。两周前,车主父亲临时有事用车,却发现手机解锁功能无法使用,APP显示“账号被社区管理员锁定”,之后只能用实体钥匙开锁。


对此,理想汽车客服解释称,该车主的父亲短时间内在APP社区关注了多名用户,触发了后台的风险账号管控机制,因此被封禁,与账号绑定的汽车智能化服务也随之受到影响。这一机制原本设计用于限制非主车控账号的异常操作,以防止“广告营销”等恶意账号对其他用户造成干扰。


理想汽车还发布公告致歉,称当事人分享给家人的账号被风险管控程序“误伤”,目前已经恢复登录。同时,车企也已对“家人授权账号”权限进行优化,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从理想汽车的回应来看,这似乎是一次“乌龙”事件。不过从社交平台留言来看,很多网友认为,这是车企“越权”操作,不但漠视了用户的基本权利,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车辆被车企远程锁定或操控事件,此前曾多次发生,并涉及多个品牌。2022年8月,某车主在购买某智能品牌汽车二手车之后,发现厂商通过网络远程操控,把自己的车进行了锁定,无法正常行驶。对此,厂商给出的解释是,原车主存在拖欠贷款的情况,因此才会对其进行锁定。2023年11月,部分山西的某品牌新能源车主发现,自己购买的汽车出现了不能充电的情况,后来发现是厂家希望用户选择换电模式,便把汽车充电口进行了远程锁定。此外,还有某知名车企也曾因为云环境设置错误,泄露了约215万用户的隐私信息,引发了对智能汽车隐私保护的担忧。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汽车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交通工具,而是渐渐往能够实时互联的智能产品终端方向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汽车行业也在经历着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过程,并不断发展形成更丰富的业态。有业内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但与此同时,智能化、网联化带来的数据安全、通信安全、云平台安全等隐患,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不少由车企自身行为而引发,从而让众多车主产生了“车辆主导权到底归谁”的质疑和担忧。


有调查显示,近一半车主从未收到过汽车品牌或经销商对自有车辆、驾驶情况及其他个人信息等数据收集行为的提示。这表明,很多车企的数据收集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数据为车企的远程操控大开“方便之门”,但同时也让车主对于车辆的操控权限受到了约束和挑战,并让车主的个人信息不再有“隐私”可言。如果这些数据被有意泄露或滥用,还将给车主带来不可预料的安全事故和意外风险。在此背景下,从制度上、从立法上、从监管上对车企进行“权限管理”,不但是“民心所向”,而且是“大势所趋”。



那么,车辆操控的“最高权力”,是不是应该在车主手中?车企远程操控权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保障车企行为不会“越界”呢?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部分车企热衷于收集用户信息和数据,有时甚至在未通知车主情况下直接进行远程操控,这不仅容易侵害消费者权益,也会让车企陷入安全和信任危机,甚至因此面临行政处罚和巨额罚款。因此,车企本身就需要对自身权限做好管理。在研发智能化网联化的诸多应用时,要增强界限意识,对于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内容,要列入禁止清单。应用上线或推出之后,要注意及时跟踪软件系统运行情况,争取尽早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通过发布补丁或升级的方式来予以完善,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崔东树同时建议,做好车企权限管理问题,需要全行业统一行动、达成共识。立法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关于车企权限、远程操控、个人隐私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严格约束车企的权限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广大车主的合法权益与行驶安全,并让汽车行业行稳致远。

编辑: 阮丽 翟静
责编: 金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