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新闻透视

视频 | 从固定到浮动,低保家庭财产认定标准变化的背后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陆熠

2024-04-16 13:29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低保制度,也是最早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的城市。2012年,上海低保认定的人均3万元的标准,即使到今天也是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而为了能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今年4月开始,本市对上海市社会救助家庭的居民经济状况实行新的认定标准,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对“家庭货币财产”的认定从固定的人均3万元,变成了浮动的 低于24个月本市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一调整的背后,是怎样的考量?



4月初,小东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迎来了一名重新来办理低保的申请人。这位申请人,丧偶后独自一人带着孩子,没有固定工作,偶然会打点零工,每个月的低保是全家重要的收入依靠,但一次偶然,让她突然失去了低保资格。“老公得了那个急性胃癌,然后去世了,后来是因为小孩大了,眼睛有点近视,我想给他做一个激光手术,害怕钱不够,他奶奶也爽快答应了,给他直接转到他的卡里,没想到就超额了。”


正是由于奶奶临时转入卡里的这笔钱,民政在对这户家庭进行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时,发现其超过了人均3万元的标准,申请人只能退出了低保。不过,今年4月起,情况发生了变化。“4月1号开始通知我们调标的,然后我们就通知之前可能稍微超一点点的居民,说现在政策有所调整了,他正好可以符合重新申请了。”小东门街道多稼居委会救助干部李文斌介绍道。



此前,上海的城乡居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一直停留在2012年,当时家庭货币财产认定标准是人均3万元。也就是说,三口之家的储蓄低于9万元,才能进入到低保救助家庭的认定标准。之后,尽管上海每年的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都在稳步提高,但这一标准却始终没动。“像我们去年总共退出低保大概110户左右,其中有20户左右都是因为财产超标。”小东门街道社区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吉如是说。


街道对这20户排摸情况后发现,基本都是因为借钱看病等原因,导致的暂时性的存款超额。但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并没发生变化。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4月1日起《上海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正式实施。



透视记者比对文件后发现,这次最大的变化就是家庭财产的认定标准,从固定标准人均3万元,调整为随着24个月,本市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浮动,按照目前的低保生活标准是1510元,乘以24,测算下来就是36000多。



此外,这次标准还明确,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60周岁以上老人,其货币财产标准上浮20%。经过最终认定,小东门街道这次有16户人家,重新被纳入低保范畴。低保申请人称:“现在政策都是透明的,你只要有这个待遇,电脑上系统上都能查得到,我觉得蛮好的,公平嘛。”


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每年的7月1号都会调整低保生活标准,它会测算一个人生活在这座城市生活所需要最基本的支出,如果把这个和货币财产的标准挂钩,相对比较科学。”那么,这个科学的计算方法,是如何实现的呢?全市所有低保、低收入的申请,会从各个街道汇总到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业务主管刘晓燕现场介绍:“这个就是我们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今年新政出台以后,我们已经核对了16000户的家庭,其中低保新申请的已经有300户左右。”


这里每年要处理约40万户次的各种申请。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申请人的纳税情况、社保缴费信息、车辆登记、房屋登记情况等可以反映申请人实际经济状况的信息,会在后台进行汇总分析后再做最后的认定。上海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钟华表示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地来识别、发现困难群众,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



民政部门表示,社会在不断发展,低保生活标准是每年都动态调整的,而这次通过财产标准的调整,也希望那些真正有困难的家庭,能够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救助政策。“使这座城市里面真正有困难的家庭能够进入到这个门槛,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使他们真正能够共享我们改革发展的成果。”蒋蕊说道。


此外,民政还同步出炉了关于支持困难群众加装电梯帮扶工作的相关文件,利用社会慈善资金,对涉及居民楼加装电梯的低保家庭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已经有多个区开始了探索,在上海,社会救助已经不仅是解决基本物质生活救助的问题,而是在尽力拓展帮扶救助范围,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王卫
摄像: 夏寅飞
责编: 虞之青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