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

视频 | 京沪56家出版社集体抵制京东618图书大促方案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5-22 14:16

618大促之际,由北京10家、上海46家出版单位发布的两份“联合声明告知函”引发关注。声明表示,不参与京东方面提出的“618图书大促活动”。


两份告知函显示,引起出版社集体反弹的京东图书促销活动方案,要求出版社在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间累计8天以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进行促销。


北京“八社联合”告知函5月18日就在网上流传。



5月20日晚间,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代表上海46家出版社发出告知函,表示不参与大促,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并强调,“期待能有更大范围的对打折乱象的抵制,或者说更有效的管制”。



告知对象是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就是京东商城负责经营图书板块的全资子公司。


记者发现,在京东图书页面的醒目位置,到处是折后满减、到手价2.8折等字眼。



而在618大促开始前,已有读者发现,一些打折书籍陆续被下架,这些书出自多家出版社。


围绕书价和图书折扣的讨论由来已久。针对这次“集体抵制”事件,读者中也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主张,书价虚高,电商折扣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也有人提出,正是电商的低价游戏,推高了书价。


图书打折,并不是新现象、新话题。数据显示,去年,图书零售市场定价总和同比增长率由负转正,但实际销售金额同比下降7.04%,这显然是因为折扣的关系。电商时代,图书作为引流品类,形成了“书非折扣不能买”的消费定势。直播间和达人带货,又形成新一轮冲击。



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京东要求的折扣,出版社就是“卖一本亏一本”。过去,出版社参加电商活动一般有一定的自主权,保证整体销售折扣在可承受范围内。从成本核算看,3折已在盈亏平衡线之下,甚至有出版社人士愤慨地说,“三折结算是一个侮辱性的价格”,平台要拿走出版社能赚的最后一元钱。


对于电商平台方来说,打折图书更大的作用其实是引流,为此,出版社却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成本。


事实上,出版社与电商平台的拉锯,由来已久。2011年5月,京东打出“全部少儿图书4折封顶”的促销广告。24家少儿类出版机构集体抵制,但最终,低价“车轮”还是向前碾过。



一方面,出版机构希望借助电商扩大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电商要求出版社不断降低价格。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越来越多读者习惯了线上下单,博弈的天平渐渐失衡,最终,出版社只能通过调高图书定价,来应对超低折扣。


业内人士介绍,出版行业近年来打折情况很多,不少新书上市就打5折,到了618、双11等大促几乎没有利润。


从生产端看,书籍成本包括版权引进、翻译、编辑、校对、印务纸张、发行成本、物流等,成本难以压缩,没有利润的促销相当于釜底抽薪。



从销售渠道看,十多年来,京东、当当网等传统电商平台取代了相当大一部分实体渠道,如今又有了“直播间9.9元”的叫卖,图书低价印象不断强化。


事实上,图书定价越来越贵,有些书再版一次,价格就要涨一点,其实就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反过来,书价越高,消费者就越依赖电商打折,原本作为中间环节的书店,生存空间也一再遭到挤压。



也就是说,图书销售如果不能保证出版方应有的利润,真正伤害的其实是读者权益。



其实,图书电商与出版机构间的博弈常年存在,电商给书籍带来销量和曝光,但花样百出的打折活动,对书籍的正常价格体系也冲击明显。业内人士认为,书籍并非简单商品,承载了知识、文化和情怀。一味“卷”价格,恐怕会损害图书行业创造积极性,和对内容品质的追求。这次出版界的联合抵制,把双方的博弈摆在了明面上,能否成为双方重新找到合作平衡点的契机,引发关注。我们也期待,行业能尽快回归健康发展,让更多好书以合理的价格,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编辑: 张博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