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0″

视频 | 久事公交:老上海们的共同记忆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恩蟾 屠佳运

2021-06-11 10:00

上世纪80年代末,一首《别挤了》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歌曲所反映的,正是当时上海“乘车难”的突出矛盾。每天上下班时段,要有人“推屁股”“爬梯子”才能顺利站上车厢里。场面与现在的高峰挤地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当时统计,最拥挤的时候,一个平方的车厢里边要占11个人,所以到了主要的站点,都是要派专业的人员在下面维持站风,帮助关门。为了保证车辆正常运行,有时候人要往上挤,车子开不动就要把门把它关起来,靠人工把门硬关起来。





公交的客流也反应了当时城市发展的进程。当时最拥挤的线路都集中在杨浦的工业区和市中心的商业区。老公交人介绍,行驶在南京路上的20路,它车辆达到最高的配置已经是五十辆左右了,高峰的时候半分钟都要发一辆车,但还满足不了需要。





只有地面交通,没有轨道交通,人流、车流全部都在同一纬度内通行,可想而知,到了节假日假日南京路人流很高,车辆几乎都在这个这个人群中穿梭,行驶非常慢。





在此背景下,运营方曾想方设法增加车辆、加密班次,但面对快速增长的客流,始终供不应求。而这样的矛盾,也推动了申城轨道交通的建设。





公交的客流数据也给地铁的线路走向提供了充足的参考依据。公交的职能定位也开始转变,进一步向与轨交的两网融合倾斜。近年来,公交经过多次的重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万六千辆的车子,1000多条的线路,和轨道交通结合,已经基本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挤公交”这一经典画面也成为了一代老上海人们的回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恩蟾 屠佳运 编辑:朱玲敏  实习编辑:高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