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视频|父子两代和白鱀豚的缘分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者风 胡苏青
2017-06-02 10:22
白鱀豚,又被称为“长江女神”,其自成一科,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研究者和志愿者对“女神”踪迹的搜寻一直在继续。
赵继武、赵世锦父子是湖北省嘉鱼县人。
嘉鱼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赵氏世代比邻长江而居。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子孙多为捕鱼能手。
1980年1月11日,嘉鱼县渔民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捕捞到一条奇怪的“大鱼”,这个新闻轰动全国,也让赵继武、赵世锦父子结下了与白鱀豚、江豚的缘分。
那条“大鱼”正是“淇淇”,一头当时只有2岁的雄性白鱀豚。
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又被称为“长江女神”,其自成一科,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更是世界上现存的5种淡水豚类之一。
早在地球地质纪元之中新世和上新世,白鱀豚的祖先就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繁盛物种。2000多年前,我国辞书之祖《尔雅》曾记载——“鱀,是鱁”,“江中多有之”。
不过,人们一直对江中白鱀豚的真实数量知之甚少,直至淇淇的捕获,才拉开了国内乃至世界白鱀豚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据1984年的初步报道,当时长江中约有400头左右的白鱀豚,而1986年科学家再次提出白鱀豚种群数量约300头,1990年报道约200头,1995年时则已不足100头了。
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由中国、美国、英国、瑞士等七国鲸类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曾在宜昌—上海长江干流进行了40多天的大规模搜寻,未发现一头白鱀豚。
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期刊据此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考察研究表明,白鱀豚数量减少与人类在长江中越来越频繁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水利工程建设、渔业、航运业过渡发展,沿江工业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给白鱀豚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当年淇淇被捕获,正是因为渔民的铁钩钩住了其背部,铁钩造成的两个直径 4厘米、深 8 厘米 、内部连通的洞,也使淇淇身受重伤,生命垂危。
而在辨明身份后,淇淇被迅速送往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终于转危为安。
此后,淇淇便一直生活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也开启了人工饲养白鱀豚的先例。
白鱀豚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0年,待淇淇长到五六岁,研究所的专家们便开始操心为淇淇寻找配偶、帮助其进行人工繁殖的事儿。
为此,研究所专门组建了一支渔民白鱀豚捕捞队,赵世锦的父亲赵继武便是捕捞队队员之一。
白鱀豚渔民捕捞队合影,赵继武为前排左二。
赵继武不仅自己加入了渔民捕豚队伍,还把两个儿子也带上了。
不过因为赵世锦是家中长子,大多数时候父亲还是让他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并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1986年,赵继武作为渔民捕豚队的重要成员,成功捕获了两头白鱀豚“珍珍”和“联联”。
其中,联联是一头成年雄性白鱀豚,珍珍则是雌性幼豚。
因白鱀豚通常群体活动,当时科学家门揣测“联联”和“珍珍”是一对父女,为其取名之寓意便为“联合起来保护珍稀动物”。
可惜,在珍珍与淇淇相伴两年半,珍珍渐渐长大成熟之际,它却因患肺炎,于 1988 年 9 月去世。
此后,白鱀豚捕捞队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在长江多个水域进行搜寻,希望能再次捕到雌性白鱀豚与淇淇配对。
1995 年底,赵继武等捕豚队员终于从长江又捕捉到一头雌性成年白鱀豚。
因考虑这头成年豚的野生生活习惯,考察队员未将其直接放入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鱀豚馆人工饲养,而是将其放到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
不料,半年后,这头还来不及取名的雌性白鱀豚却因触网而死,解剖时科学家发现其腹中空空,后分析其体弱多病、捕不到鱼,或是其真正死因……
从那以后,因经费短缺,野外白鱀豚的数量越来越少等原因,白鱀豚捕豚工作中止,此后直至淇淇2002年去世,人们都再未能为它寻到配偶。
青少年时代曾在长江上迎风驾船追逐白鱀豚的赵世锦,在90年代后就再也没有亲眼见过白鱀豚。
1998年,赵继武去世。
1999年,想沿着父亲的足迹做点事情的赵世锦开始活跃于长江江豚保护与搜救的第一线。
赵世锦救起并放生一只小江豚。
江豚与白鱀豚是长江中仅有的两种豚类,江豚与白鱀豚是近亲,江豚体积较白鱀豚为小。
与白鱀豚相同,自80年代以来,江豚的数量每年都在快速衰减。1990年初的统计约有江豚3000头,2012年的一份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经下降到约1000余头。
多年来,长江江豚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今年5月9日,农业部组织的“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专题论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将江豚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因为长江渔业环境的衰落,以及受环保理念的启发,家中世代为渔民的赵世锦这几年已经改了行。
2013年起,赵世锦承包了一艘船,在长江上进行水上抛石工作。他的工程船走到哪里,他就驾着一条小划子将对江豚的考察进行到哪里。
去年10月,他承接的工程来到了长江芜湖段。
这大半年来,每天清晨,赵世锦都会驾着他的小划子出发,绕黑沙洲观察,了解长江航运对江豚的影响,确定区域内江豚的数量,发现区域内江豚生活的规律及觅食的时间。
他用手机记录着自己每天的航行路线。
他笑言自己这是“半工作、半考察”。
为了更好的观察,赵世锦还自费买了许多装备,包括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GPS定位仪等。
在工程期,赵世锦和妻子两人住在他们的工程船上,工程船二楼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既是赵世锦和妻子的卧室,也是赵世锦的工作室。
工作室桌上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内存储着赵世锦观察和拍摄江豚的大量数据。年逾五旬的赵世锦空闲时,会架上他的老花眼镜,眯着眼睛看那些看过无数遍的关于江豚的数据、照片、视频。
他说,也许60岁后会考虑写本书……
赵世锦自小在长江边长大,常年住在江船上,一辈子工作生活都没有远离过长江。他亲历着长江这些年生态的改变,也已将保护江豚、守护长江生态当做自己的使命。
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队伍,成为志愿者。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者风 胡苏青 编辑:超慧)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