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

视频 | “砚遇”汪志良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亦敏

2022-12-18 10:17

砚,是案头书斋里朝夕以对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文人墨客们一生相依相傍之物。多少鸿篇巨著、传世名画,都起于这方寸之间。人不言,器能语。良砚置于案上,望之惬意宁神,古朴雅致。一方方砚台,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影巧妙地融于一体,也接续起这个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砚雕艺术家汪志良,1984年出生于江西婺源,自小受到家乡歙砚文化的影响。十六岁便开始与当地的砚雕师傅学习砚雕艺术,开启了他与砚台相伴的一生。2006年,汪志良来到上海,拜入著名书法篆刻家徐云叔先生门墙,成为其入室弟子,得其教诲“砚外求砚,方入艺林堂奥。”唐宋素砚、博古繁工、走兽花鸟,无一不备,无一不精。



汪志良制砚以唐宋元明经典砚式造型与线条入手,奉宫廷造办处的博古满工技艺为圭臬。他认为砚雕不同于笔墨纸等消耗品,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极富艺术价值的艺术载体。所以每刻一方砚台,他不仅注重砚台的实用性,要求砚池的深浅要恰到好处,对砚台“形”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尤其注重线条的雕琢。他说好的砚雕作品,线条应该是直中有曲,曲中见方,圆润流畅,显自然神韵,令人痴而如饴。



这些年来,汪志良始终用一双温厚的大手守护着古老的制砚技艺,通宵达旦制砚,乐此不疲赏砚,已成常事。对师父所说的“做砚如做人”,他深以为然。因为要制作好一方砚台,就必须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做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身心皆栖其中,是一个正心诚意、静心养性,甚至是“天人合一”的过程。对汪志良而言,看似枯燥的手工制砚过程是一场享受,因为切磋琢磨间,既给每块石头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丰盈与升华。



以古为鉴,刀耕不歇,聚一器之微,穷工巧之极。汪志良付出了半生心力,日日在呼吸间吐纳石灰,热情却并未稍退。随石赋形,日复一日,他的制砚工艺,也在海派文化的滋养浸润下生根开花,生机勃发。



关键帧:


刀如农器砚如田


自比为牛耕不歇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滴水洞石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亦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