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工业遗存变国际艺术城 将成魔都文化地标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8-05-11 15:32
26平方公里的吴淞工业区曾经是上海的城市工业遗产,这片土地在上海2035年规划中将建设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而其中3.25平方公里的宝武钢铁集团不锈钢地块即将变身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SIAC)。这里将以艺术“原住民”,艺术教育资源“居住区”的理念全新规划,打造一个“从3岁到90岁”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成为未来上海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业界专家看沙盘预演
昨天(5月10日),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未来发展规划公布。这座“城”不以消费来驱动,着意体现的是创造的价值。它将为人们提供终身教育,创造出一种面向22世纪的全新生活方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原驻民”,预计2020年入驻。
吴淞国际艺术城未来发展规划公布
“北京的798,上海的M50,都是一个以艺术为主体的资源集聚区,我们打造的不是资源集聚区,而是艺术居住区,我们就是这个居住区的第一批原住民。”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表示,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构建思路是将教育资源、艺术资源转化为生活品质,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风貌。“美术学院的入驻会带来三个朋友圈:第一朋友圈,就是让全世界的艺术家的朋友能够汇聚到这儿;第二个朋友圈是艺术的消费欣赏圈会跟着而来;第三个朋友圈就是艺术营销、经营的朋友们会过来;最核心的是,这里居住的是一批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旧工业遗迹
工业遗址的再利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趋势,将工业遗产转化为与艺术和文化相关的空间,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长期而言更能以“创意产业”的名义吸引投资。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将依托宝钢工业遗存的丰厚资源,以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动力,将现当代工业记忆、国际都市生活有机融合,为城市更新、艺术教育、企业转型发展打造的“院城融合”的新范式。
专家实地考察宝钢工业遗存现场
“我们对整个不锈钢地块的400多栋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排摸、调查,从各个维度,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可利用性以及风貌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筛选。对于那些历史价值较大,同时又有丰富可利用空间,还对钢铁生产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建筑物,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它们保留下来。”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总监蔡才介绍,宝钢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吴淞国际艺术城将特别传承钢铁生产记忆。长度900米、最大宽度120米的型钢厂房,将成为上海美术学院未来的核心教学区;高度从20多米到60多米,错落有致的炼钢厂房将成为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植入展览、文化休闲等功能;最高70米的炼铁高炉,未来可能成为地标性建筑,建设成博物馆、艺术馆;冷轧厂房将被部分保留,成为多功能综合体。
届时,这座从老工业遗存上蝶变而生的艺术之城将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并以点带面,以积极的“蝴蝶效应”、全新的文化生活理念,激发上海文化整体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上海文化”品牌增添“标识度”。全新的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将以艺术“原驻民”,艺术教育资源的“居住区”的全新规划理念取代以往艺术资源“聚集区”的传统思维,为艺术城的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以打造一个“从3岁到90岁”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以及面向22世纪的全新生活方式。
城市工业遗产记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工业化开拓者创造并遗留的历史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遗存”和“过剩时代”是当前产业发展及当代艺术中最热议的话题之一。5月11日—5月12日,“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智慧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中国工业遗产联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宝武集团主办。来自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欧洲、亚洲、南美洲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将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聆听发展规划
此次论坛以过剩时代的工业遗存面临的新机会为起点,共同探讨“国际艺术城”视野下的艺术、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等主题。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Frances Morris)、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艺术总监李龙雨、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等业界最重要的专家,就“复兴——工业遗存的价值再生”、“审美——城市的美学追求”、“过剩——时代给予的机会”、“产业——艺术与观众的桥梁”这四个话题将进行为期两天的研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编辑:朱佳明)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