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5″
新闻透视

视频 | 在社区,也能“益”起做慈善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柳依

2024-09-09 17:34

时值上海慈善周,申城到处流淌着爱心暖流。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底蕴,公益慈善正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回, 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社区,感受人人可触达的社区公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江宁路上这家小店,被很多人称为“解忧杂货铺”,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要在这里花点钱。“我拿了一本这书,它真的超便宜,只要三块钱,然后我想我家里其实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分享出来给到有需要它的人。”“每次都是乘两部地铁过来,这里东西蛮多的。”


原来这是一家慈善超市,名为“善淘”,店里的商品来自于各方的爱心捐助,有个人也有企业,很多都是全新的,而销售价格往往只有市场价的三到七折。“连衣裙29元,价格也不贵,还蛮好的。”


店铺现在的运营负责人许玮告诉记者:“他们的老板在读书时候,也受过其他人的资助,或许是因为别人给他撑过伞,他也想给别人撑伞。”



货架上还有一些“独家”商品。比如这双"错袜",颜色图案并不成对,但传递的却是理解和宽容的理念,上架后已销售近千双。“全中国大概有1200万心智障碍的小朋友、还有成人,他们一般出门的话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会穿错袜子,经常会东一只西一只的,可能是两只袜子不相同,出去往往会被人嘲笑,我们就是特别想改变这种看法,它不是一个错,它是一个时尚。”许玮说道。



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很有故事,负责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曾经卧病多年,在“善淘”找到了自我价值。听障人士雯雯刚入职不久,如今也已能在店里独当一面。“善淘”全市的十几家门店中,特殊小伙伴的聘用率超过了50%。 许玮坦言:“身为特殊小伙伴,实际上能走出来的人,他们在我眼中已经是非常坚强非常勇敢的,本来是灰暗的人生,来这边可能会变得精彩。”


许玮


而善淘主理人余诗瑶也表示:“公益它不是少数人的付出,而是多数人的参与,产生的这个收入我们主要是给到几个项目,一个就是我们最大的全纳融合的就业项目,包括像是残障人士的一些培训、工作,还有一部分自闭症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场景中的实训。”


目前上海慈善超市的数量超过了232家,而除了这样初步实现社区全覆盖的项目外,一些社区里还有公益基金会,会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引入合适的公益项目。



四平路街道这个商场前的黄色集装箱,放学后,总会迎来不少小朋友,来这里观察各种昆虫的习性。这个集装箱其实是个社区科普站,联合了同济大学标本馆,在这里常设了两三百种昆虫和植物标本,通过科普小课堂和趣味比赛,满足孩子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一直都来,这里有许多可以让我探索的东西。”家长对此也很支持:“他非常喜欢来这里,因为这边有很多小动物,他会很好奇,现在我觉得他懂的比我都多。”



根据附近社区里孩子多,还有高校资源的特点,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先是协商了商场闲置的集装箱,又筹资8万元,助力科普机构完善科普站的内容,最终让这里成为了社区小朋友们的“宇宙中心”。彩虹科学工作室创始人高健博士表示:“基金会一直都是在帮助我们,对接社会的资源,每个星期的服务量可能是五百到六百人次。”


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孟海勤对此表示:“通过社团的自筹微基金,基金会再加以配比,包括爱心企业的配捐,都会强化团队它的资源,其实通过这些团队就有一个抓手,然后能够找到更多的需求群体。”



目前,全市共有91家社区基金会,去年开展了600余个公益项目,服务社区群众100万人次以上,是社区公益慈善的重要力量。“每个月为社区老人带来免费的剪头发,测量血压血糖、义诊的服务,我感觉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二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哲介绍。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有财指出:“提升了我们从事社区慈善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从业者,他既要懂社区又要懂慈善,需要去打造在社区层面的慈善生态体系,把这一个社区周边的、包括商业、包括辖区单位、社区资源,有机地联动起来,这些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我国,社区慈善尚属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慈善服务需求,丰富家门口的慈善公益活动内容,也希望有更多人,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到触手可及的社区公益和慈善项目中去,让爱的传递不断延续。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吕艳
摄像: 蒋文越 高原
责编: 徐笑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