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5″

视频 | 新闻透视:他们,“拼”出 《繁花》黄河路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邱旭黎 孙明

2024-01-08 11:11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中,黄河路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符号”。这几天,走黄河路,寻《繁花》旧梦,成了上海最“时髦”的一件事。黄河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兴起,正是上海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当时真实的黄河路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几天,《繁花》剧中黄河路的“门庭若市”,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如今的黄河路上上演。短短700多米的马路上,来赶潮流打卡的人每天络绎不绝。有游客说:“对黄河路非常喜欢,我都在这里转了六七圈了,上海滩本身就是繁荣发达的代名词,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向上、非常努力奋进。”


黄河路上的各家饭店,也出现了久违的热闹场面,几乎家家满座不说,《繁花》也是绕不开的桌上话题。“我觉得胡歌就是很上海人的感觉,钱是要赚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还是有底线的。”



剧里展现的黄河路,确实一派繁华,那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上海,老居民还记得这条美食街的诞生。


黄河路老居民颜庆云告诉记者:“黄河路是当时黄浦区政府提出的,要方便外地来的客人吃饭,1993年之前店家很少的,没几家店,1993年开始就多了。”



这个变化,来自于一封信。1992年初,黄浦区政府收到一封外地来上海出差同志的来信,信中建议可否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后来,在多个部门的联合推进下,一年后黄河路美食街正式开街,沿街一溜各式口味的餐厅,每天夜里,霓虹闪烁,人流如织。“到黄河路来,一定要吃条大王蛇,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次拍的《繁花》非常契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都这样欣欣向荣,人人都觉得很有奔头。”



奔着这份欣欣向荣,1995年,粤味馆老板阿明也把店开到了这里。“当时人山人海,不得了,比现在南京路人还多,每天吃饭都排队的,所以我就不顾一切的甚至把乍浦路的饭店卖掉,甚至把自己家里的房子卖掉,再装修这里,大家都说‘搏’,我总归‘搏’过一次了。”


如今,70岁的阿明老板和大家一样每天追剧,他说,剧中阿宝的创业史,几乎就像是自己的奋斗史。他始终相信,上海满地是机会,只要不怕苦、用心干,总能有收获。“赚钱都辛苦的,那么多年苦也苦过来了,现在也挺开心的,家里现在也挺好的,经济上也宽裕了点,人就是这样的,靠坚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在1995年就来到黄河路打工的“四川妹子”陈宗余,从饭店门口拉门的迎宾员,到跑堂服务员,到如今,她已是剧中“至真园”原型 “苔圣园”饭店的一店之长。据陈宗余回忆:“那个时候上班,实际上至少12个小时打底,没有休息的,后来在黄河路一做就做了三十年了,不回老家了,现在变成新上海人了。”


这几天,苔圣园生意一下子爆火,陈宗余忙得仿佛回到了九十年代,甚至都没有时间追剧了,但她却乐在其中。“九十年代国际饭店要抬头看,那时候高楼大厦都很少的,慢慢的上海才发展成这样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这也是经过大家拼搏而干下来的。”



当然,随着城市发展,各种商业体的崛起、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餐饮业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如今的黄河路确实早已不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光,仍在坚守的只剩下苔圣园、粤味馆、乾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饭店。但人们还是相信,在上海,只要努力、拼搏就有机会,这一点始终没变。


“黄河路上可谓繁花似锦。”“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带来的丰盛。”“‘繁花’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百花齐放,就是那句话,海纳百川 大气谦和,这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这些“奋斗者”用他们昔日拼搏和努力的故事,还原了一个最真实黄河路。在上海,拼搏就有机会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注脚,也是如今的城市内涵,激励着奋斗者们续写上海繁华。


记者:邱旭黎 孙明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