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视频 | “狐狸”走了,但它们来了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屠佳运

2018-09-25 19:04

秋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在这个有些萧瑟的季节里,我们送走了静安雕塑公园里那只与上海人相伴了四年的“城市狐狸”。那么,它的“接班人”会是谁呢?



在狐狸原先蹲坐的那片草坪上,一辆倒立的卡车已经“驶入”了今年的“静安国际雕塑展”。这是由奥地利观念艺术家欧文·沃姆创作的“一分钟雕塑”系列作品之一——《静眺地中海》。所谓“一分钟雕塑”指的是,观众与作品产生的互动至少在一分钟以上,艺术家与观众的参与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倒置的卡车矗立于大地上,观众顺着下方的楼梯,从绿色的草坪进入一段黑黢黢的车厢暗室后,才能到达顶部的观景平台。正如他的设计者沃姆所说:“这段路程带来的幽闭恐惧感,与人和动物被关起来运输的感觉是一样的。”



此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雕塑作品,如《头头是道》,是一竖排多彩的头型铝制铸模造型,每颗头的表情徘徊在陶醉、惊讶和疑惑中,给观众以民俗艺术的观感。《小小星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万花筒,数百个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不锈钢结构呈镜面反射。走到作品前,观众会看到自己的投影,这些色彩的影像即是作品的一部分。人动,影像随之起舞。观众是欣赏者,亦是创作者。还有“城市共生”系列作品,是以废旧共享单车为主体构建的大型在地艺术:无数奔腾的车辆自草坪斜坡,滚滚向下而来,逐渐在不同处汇聚,拟合成动物的形态。设计者艺术化地将单车垃圾创造成多姿的态的艺术品,在变“废”为“宝”中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许。



自2008年以来,“静安国际雕塑节”以双年展的形式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呈现,至今已是第五届。主题一路从“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走到了今年的“城市无界”。今年的展览于9月20号开幕,将持续到12月20号,为期三个月。

每年的雕塑展都在蓝天白云、绿草微风这种充盈着自然气息的环境里,用或是简约、或是复杂的造型,搭配以或是单纯、或是鲜艳的色彩,赋予沉默的雕塑以生命,呈现出狂欢与沉静、理性和叛逆并存的艺术生态。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既然丰富了个体体验,也帮助完成了作品的全部意义,在无声无息中弥合了大众与艺术间的距离。而今年的雕塑展不同于往年的具象呈现,每一件都以抽象的作品形式来引导观众思考,渴望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找到当代雕塑艺术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译码,寻求公共空间土壤与城市文化发展的缔结与共性。



秋意渐浓时,雕塑展伊始。那些被安放在静安雕塑公园里的艺术,是立体的诗,也是精彩的书,等待着被阅读。

关键帧:

雕塑有形,艺术无界

城市空间,智慧活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屠佳运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