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5″

视频 | 别把对范雨素的赞誉变成歧视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蒙纳

2017-04-27 23:52

44岁的范雨素是湖北人,在走红之前在北京当育儿嫂,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皮村的 一间8平米、每月租金300元的四合院单间里。范雨素坦言,自己是靠苦力吃饭的,连打字都不熟练,不靠写文章谋生。她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而这件事就是写作,这能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于是,范雨素在皮村,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开始写作。而这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能火成这样,范雨素本人直呼,想不到。



按照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像《我是范雨素》这样的文章,是不适合网络传播的。它略长,讲的也都是私人化的经历,偶尔触及一些时代痛感的话题。但范雨素,却只是冷静地叙述,将人生的每个阶段、诸多遭遇一一解剖,如同一位与作者素昧平生的朗读者,娓娓道来,没有丁点抱怨,看不出丝毫悲喜。


在文章开头,她如此概括自己的人生: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有很多人留言说,看到这句话就被吸引了。果然,后面的讲述没有让他们失望。



在作家陈岚看来,范雨素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好文。“这个比喻还是很新颖的,特别是在现在网络文学业绩泡沫化的今天。突然还能看到一个耳目一新的比喻是很不容易的”。陈岚说,尤其当这样的文字,出自于一个看起来学历不高,而且身份或者生存状态不是特别好的女性作者手里,让人感觉——终于横空又出来一个余秀华了吗?


但陈岚同时也指出,这也只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因为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么高的赞誉可能有泡沫。



“昨天晚上就看点击量的数字,就跟火箭似的………………我有点害怕,我真的不愿意出名”。


一夜爆红之后的范雨素,不堪压力,如今已经躲去了深山里。一篇文章能换来这样的关注度,无论是否有幕后推手,有无专业人士润色,都是范雨素始料未及的。一个身份地位略低,例如农民工,再加上一个有感染力的故事,这种反差,近年来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一些综艺选秀节目,都屡试不爽。


公众喜欢这样“逆袭”的故事情节,哪怕选手才艺平庸,也会被按上“不容易”的眼光。这在媒体人杨江看来,这已经对农民工等相应阶级的人本身,构成了歧视。“有一些人认为,文学就应该是属于受过系统教育的人能驾驭的东西。所以当你认为,农民工兄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破天荒,这就是一种歧视。你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肯定”。



杨江指出,看待范雨素真正的态度应是,学习她在表达她的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她用真实的力量,来反映她的生活。并且体现了她的社会价值。


(编辑:谢春)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