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这里造

看呀STV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徐啸扬

2024-05-23 21:39

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记者看到了一台刚刚下线的弧焊机器人。它的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产地衢州,减速机则为苏州出品,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出自苏浙沪皖。像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4700多台。



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以抵御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程度高所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接到任务后,新时达作为整机集成环节,联系了其一众长三角“朋友圈”,打造出了自主可控的“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



据新时达总裁梁锐介绍,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充足的应用型人才储备。然而,为了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的高质量生产,各家企业却花费了大量心血。以新时达行业领先的控制器为例,经过10多年的研发与测试,其“驱控一体”技术才追赶上国外水平。与此同时,在纯市场竞争环境下,用户未必会为“支持国货”的情怀买单,所以这也对国产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新时达工业机器人已在比亚迪、吉利、海尔等国内知名品牌的生产车间投入使用。



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同一时段,国内市场从几乎由外资品牌垄断,到2022年实现了35%的国产替代。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四六分”格局。这得益于国产工业机器人已形成布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累了不断跃升的核心技术自主能力。



机遇伴随挑战。2023年,国内产商销量虽然远远赶超国外主要产商,但收入规模却仍然相差近20亿元,大型工业机器人还是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为此,新时达实施“对标进口、取代进口”的市场战略,对标国际领先品牌进行产品研发,建立学科结构完善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完整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软件系统关键技术,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截止2023年底,公司已获得授权发明70件、实用新型60件、外观25件、软件著作权26项。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使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实力迈向新高度。”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负责人介绍。而下一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苏浙沪皖工信部门,或将酝酿推出第二轮“链主”企业。

编辑: 徐啸扬
责编: 顾怡玫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