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视频 | 姚慕双百年诞辰:缺了姚周,海派文化就像缺只角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8-12-17 14:54

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座谈会,与会者讲的大都是上海话。这一幕出现在“纪念姚慕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说来也巧,去年是滑稽戏诞生110周年,今年又是滑稽戏泰斗姚慕双诞辰100周年——冥冥之中,姚慕双先生的一生及其身后影响与滑稽戏的历史发展重合了。


“纪念姚慕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不仅是对姚慕双先生的缅怀,对于当下大力提倡的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也有着重大意义。



值得探究的“书卷气”


姚慕双先生的滑稽戏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自带“书卷气”。这种“书卷气”从何而来?自是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姚慕双(1918——2004年),原名姚锡祺,年幼时父亲曾经是宁波泰亨元银楼的襄里,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之后随着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尚在育才公学读初中的17岁的姚锡祺,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他先到美国人开设的“沙利文面包店”做服务生,到这家店里消费的多为外国人,在那里他一边打工一边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流利的英语口语。姚锡祺从小就喜欢读书,19岁时他到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大陆商场“量才补习学校”专补中文和英文。家庭的教养,加上自己的好学,使姚锡祺身上渐渐有了一种“书卷气”。


1939年夏,姚锡祺拜在何双呆门下学滑稽,因仰慕先生的艺术成就,便从此改名姚慕双。从那以后,他便和滑稽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滑稽艺术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66个年头。



“修养在姚老师和周老师这里体现得非常彻底,” 戏剧教育家荣广润表示:“不仅仅是套路和段子,而是从生活当中观察来的一种生活的表达。”
姚慕双之子姚勇儿回忆,当年父亲和叔叔周柏春在创作《英文翻译》时,因为“四个现代化”怎么用英语讲急得不得了。最后辗转请教专家,确定了单词说法,“让他俩开心得不得了”。


“说明他们创作这个节目不仅有自己的英文修养,还有很多文化修养。” 荣广润说:“这个文化修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了解。”


滑稽戏的发展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的土壤和条件。以姚慕双先生为代表的滑稽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呈现,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上海这座城市海派文化特征。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指出:“如果海派文化当中缺少滑稽戏,可以想像,这肯定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撼的事情。”



值得学习的“与时俱进”


独脚戏,是姚慕双先生开启滑稽艺术之门的钥匙。1939年至1949年期间,姚慕双和胞弟周柏春搭档在电台播演独脚戏。当时的电台滑稽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姚周独树一帜,他们的节目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其中有宣传忠孝节义的《新二十四孝》、有开导年轻父母的《儿童教育》,有倡导健身的《功夫戒烟》等等,这些寓教于乐的唱段,显得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清新幽默。


1946年10月,笑嘻嘻与姚周合作,称“姚周笑”三个档。有了笑嘻嘻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很快成为上海滑稽界搭档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社会上享有盛誉的“滑稽响档”。他们播唱的段子《宁波音乐家》、《黄鱼调带鱼》、《骗银楼》、《英文翻译》等更是风靡一时,通俗易懂,中西合璧,以海派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赢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我们要学习姚慕双老师跟上时代的发展来发展我们的滑稽戏。” 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表示:“一个滑稽人必须跟上时代,从演出的内容,从演出的格调,从演出的样式上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姚勇儿曾经问父亲为什么80岁还要到美国坐几十个小时的飞机,做文化交流演独脚戏, 动力在什么地方?姚慕双这样回答小儿子的疑惑:“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一个城市不是死的,是一个生命体,是活的。城市要发展,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这个生活是在不断提高的,人的精神面貌,享受到的一种文化方面的营养,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跟这个城市与时俱进。你不好落后于这个城市。”



“滑稽艺术的本体是市民艺术、市民趣味、市民文化,市民美学,离开市民滑稽艺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 同时又对市民艺术市民趣味市民文化当中可能的庸俗的东西要加以适当抵制,同时能够使市民艺术、市民趣味、市民文化有所提升。”


滑稽戏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上海整个戏剧剧种票房最大的剧种,而如今貌似存在着式微之势。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当下不少火爆的综艺节目中运用了很多来自戏曲的元素,吸引流量、收视率。因此,滑稽戏能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成为它发展的关键所在。


 
值得复刻的“培养模式”


上海滑稽剧团前身为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于1950年创建的上海蜜蜂滑稽剧团。1960年划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制,定名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1978年初恢复。姚慕双先生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他殷切地告诫青年演员,演戏主要是“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演好戏。他培育出来的学生群体——双字辈,个个出类拔萃,他们除了继承姚周的表演艺术外,还多方面吸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便成为滑稽界的中坚,如吴双艺、王双庆、童双春、翁双杰、李青、王双柏等。如今他们是受人敬仰的滑稽前辈,是百姓爱戴的滑稽名家。近日,他的学生童双春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在舞台上他几度梗咽,更不忘感谢恩师姚慕双先生的悉心栽培与引领。



“我的一生是我老师把我领进门的。如果没有姚老师对我这样的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童双春激动地表示:“我觉得如果讲到海派文化,滑稽戏是当之无愧的。从穿着打扮和举止动作,当时上海根本没有人讲究这些的,姚老师周老师上台以后,在这方面开始重视起来。”


如今,姚慕双先生的第三代、第四代学生也己挑起了滑稽界的大梁,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已成为海派喜剧的领军者,如钱程、秦雷、胡晴云、顾竹君、小翁双杰等。国家一级演员钱程更是在今年凭借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中塑造的父亲一角荣获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姚周的发展史,也就是上海曲艺发展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从一人到一体,两个人合为一体,然后培育了那么多的学生,又到了一群。一个人一体到一群,这是上海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副主任吴孝明说:“他收学生,他是组装收的,他不是一个一个收的,是一群一群收的,有男双也有女双,有内双也有外双。这在上海滑稽历史的发展上,包括其他曲艺也好,戏剧的发展上来说是独特的一个现象。”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花振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