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巴以要实现和平 最大的难题在这里!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邹琪

2018-09-28 15:45

1993年9月13日,美国白宫外南草坪,时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走向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巴以两国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一天,《奥斯陆协议》签署。


那天,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选择了一条印有金色喇叭图案的丝质领带。对他来说,喇叭就是能让巴以隔阂的城墙倒塌的号角。



在克林顿的见证下,巴解组织和以色列正式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这是巴以间第一个和平协议,它的签订让世界看到了巴以和平的希望。


但希望并没有维持太久。


协议签署两年后,拉宾遭以色列极端分子刺杀,其后巴勒斯坦极端势力亦连续发动针对以色列的袭击事件,街头冲突逐渐升级成双方武装对抗,《奥斯陆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


如今,25年过去了,巴以和平迟迟无法突破。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分配等问题,都成为巴以和平进程上的现实障碍。



巴以问题五大难题


难题一:耶路撒冷地位


1947年11月联大通过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部分。1967年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色列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难题二:边界划分


据联大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难题三:犹太人定居点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2005年8月,以色列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


但在此后几年中,以色列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



难题四:难民回归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


根据联合国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以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难题五:水资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


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色列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勒斯坦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如今,《奥斯陆协议》签订25周年,横亘在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间的难题,为何却一个也没有少?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王晋认为,巴以和平进程基本上就卡在这五个问题,因为《奥斯陆协议》首先谈的不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先设定了一个美好的愿景,避开了关键性的敏感议题,希望在未来再由易而难,逐渐推动巴以和谈,但是很不幸这几个关键性议题未来一直存在。因此,《奥斯陆协议》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美国搬迁驻以使馆


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迅速引发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强烈谴责。今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建国70周年之际,美国又将驻以使馆正式迁往耶路撒冷。



9月10日,美国政府还决定关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驻华盛顿办事处。理由包括巴解组织没有采取措施,推动巴以开始直接而有意义的谈判,以及巴方试图推动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进行调查。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这是在故意挑起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造成中东局面混乱。但是,特朗普如此揭开中东伤疤,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应为何竟然比较克制?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伟明认为,巴勒斯坦方面手中已经无牌可打,面对以色列或者美国做出的这种挑衅行为,巴勒斯坦除了扔石块、烧轮胎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的反击措施。因此,与其说它是克制,不如说是比较无奈。


曾在巴勒斯坦做过访问学者的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范鸿达表示,从最近的观察来看,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对整个全局的控制并不是太有力,加沙和约旦河西案分而治之,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为了政治权力的争夺,巴勒斯坦内部争斗不休。只有巴勒斯坦内部达成真正和解,才能继续推动巴以关系。


40年前的《戴维营协议》


同样是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40年前的另一份协议,结局截然不同。


1973年10月,埃及与叙利亚分别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攻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两处土地是在六年前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


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以色列很快击退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军队,埃及则意识到他们很难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于是埃以打开了谈判大门。



1978年9月17日,在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会谈并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该协议以“土地换和平”为首要原则,以色列撤离西奈半岛,换取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与建交。


六个月后,埃以正式签订和平条约《埃以和约》。自此,埃及、以色列之间持续30多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土地换和平”是埃及和以色列实现和平和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这样的思路,却难以在巴以问题上推动。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埃及在历次巴以冲突升级中都“责无旁贷”地发挥了调解作用。



然而,出于自身政策考量、国内政局动荡和地区影响力下降等原因,埃及在后来巴以冲突中的调停明显乏力。如何看待今天埃及在巴以问题上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认为,埃及对加沙边境的控制做得还挺好,因为历史上,加沙和埃及是有联系的,约旦河西岸和约旦是有联系的。不过埃及与阿巴斯政府交集寥寥,因此对巴勒斯坦内部也并没有什么影响力。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把巴勒斯坦问题当作一个包袱,没有任何人想认真解决巴以问题。


距离《奥斯陆协议》签订已经25年过去了,这堵城墙不仅没有因为协议而倒塌,反而因为分歧而加厚了。以色列需要的是安全,巴勒斯坦需要的是希望。它们如今的相互纠缠,只能让安全和希望,在漫无边际的远方飘摇着。


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交叉点》节目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

9月30日 周日 8点15分

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


本期嘉宾:

殷罡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赵伟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范鸿达  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王晋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博士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