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林带升级改造 打造长宁“绿野仙境”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汤铭
2018-12-04 09:23
记者了解到,外环林带经过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长宁的“绿野仙境”。
据介绍,在在外环林带生态绿道(天山西路-仙霞西路)曾有一片水杉枯树林,此次外环林带绿化改造,对已经死去的水杉进行了清理,同时结合现状地形,挖土堆岛——打造人工水体和岛屿。在新堆筑的岛屿上重新移栽了林带内抽稀调整过来的水杉,它们再也不怕因积水导致烂根死亡。
而新堆筑的三个“岛屿”上,分别栽种了以水杉、池杉、北美海棠为主的主题植物。春天,北美海棠盛开,春花烂漫,缀满枝头的花朵如云似霞;秋天,北美红枫、水杉、池杉等色叶植物层林尽染,缤纷落叶犹如彩色地毯,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行走林中,恍如仙境。仔细看,岸边挺拔高大的水杉倒映在清澈的湖面,连成一线,形成了“水杉镜林”的独特景观。湖中新修建的木栈道蜿蜒贯穿着整个水系,游客可以漫步木栈道,前往三座“岛屿”,徜徉于树林花海之间,一览两旁春景秋色,湖中波光倒影。
可别小看了这片人工水体,它不仅增添了“水杉镜林”的景观效果,还兼有“雨水花园”的功能。人工水体内的主要水源来自天然降水。由于紧邻外环西河,这片区域地下水位较高,依靠地表径流自然渗透到地下的速度非常缓慢。
设计时,在距离池底60cm高的地方设置了雨水排水口,一旦蓄集的雨水高度到达60cm,多余的雨水就会通过溢水口排入预先埋好的蓄水池内,经过净化设备过滤后,再通过自动灌溉系统成为“水杉镜林”区域内植物的灌溉水源。这套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功能,是“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具体实践。此外,驳岸边新种植的优生水生植物,也起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绿道靠近沪青平西部机场苗圃段,原本是一片银杏林。此片银杏林原本林间距小,经过长年的密集生长,树型成长为“狭长”型。此次改造中对银杏林进行了适当抽稀、修剪,对沿途银杏缺失处进行拾遗补缺,并在林中开辟了一条蜿蜒的绿道,塑造“道在林中,林在道中”的意境。
新打造的银杏大道,两侧银杏树更加规整、延续,行走在高大挺拔的银杏林之间,被两侧树木包围,更突出了绿道的幽静闲适之感。而到了秋冬季节,成片的树片染成金黄,成就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从高空俯瞰,这里也成为整个绿道中一处耀眼的明星。银杏林下栽植了新优品种韭兰,观赏季节可以从春季一直延续到秋季,丰富了绿道内的绿化景观体系,让林带美出“新高度”。
据介绍,在此次改造中,主管部门将“加减乘除”法渗透到每个细节。
加:对片林进行拾遗补缺,补种各类树种植物,形成连续性,营造新的景观亮点;增加驿站、六合一技防设施(监控、照明、广播、报警、电子屏、WIFI)等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等工程;新建造8座桥梁、一座涵洞,桥梁的设计融入了长宁历史人文因子,建成后将实现长宁段外环林带内绿道慢性系统的全线贯通。
减:勇于“断舍离”,对长势差的苗木和死苗进行清理,对影响整体设计的苗木进行抽稀调整和移栽,对绿量、规格、品相等合理规整提升。
乘:将生态绿道和慢性步道相结合,叠加路跑、自行车、体育赛事等健康休闲功能,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的叠加。
除:运用除法思维,基于现状林带找到建设管理的最大公约数。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在设计中对现有地形地势、植物基底、河流水体等充分考虑,巧妙设计、充分利用、大胆创新,既改造提升了林带原貌,又留下了昔日的生态印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汤铭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