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科技成果转化现3800万元大单 收益85%激励科研团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7-05-18 16:37

“创新”是这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自去年陆续出台了科创22条,以及《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新政。在这些政策刺激下,今天(18日),同济大学王占山教授团队有6项发明专利实现授权转让,合同金额高达3800万人民币,不仅创下同济历史上的最大单,也走出了一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


今天签约转让的科研成果,是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据介绍,高能激光技术及装置是国防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之一。其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长期受国外封锁,王占山教授团队花了10年时间,从基础理论研究起步,终于破解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并在相关领域站在了世界前列。



除了军用,该技术在医疗 、汽车、飞机制造等民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在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上海润坤投资公司,决定斥资2.3亿元,推动该成果的市场化,并用3800万元购买了6项发明专利。根据《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同济也制订了新的激励政策,将所得收益的85%奖励给科研团队。王占山教授表示:“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激励了,在学校的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过。交纳税收部分后,资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科研人员,毕竟有这么多人一起工作这么多年,转化也得让他们享受到实惠,但同时我们还会把一部分的经费用在未来的发展上。”



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表示,根据学校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学校我们把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最大限度地给老师去支配,这样发挥我们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在晋升和绩效考核指标里,把原来以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补充了我们的成果转化。也就是说凭成果转化也能晋升职级哦!



此外,该项技术还得到了上海张江产业化专项重大项目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在后期技术转化的风险,走出了一条通过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使政府、高校、企业形成合力,分担风险,共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


据悉,在这种新模式下,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在积极推进中,有望迎来暴发式增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薛晨)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