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小早产儿体外膜肺转运成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霍云
2017-04-20 19:07
35周就提前降生的早产儿小宝,出生三天内持续肺动脉高压、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症,小小生命面临死神威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多学科携手合作,采用国际顶尖的体外膜肺技术,也就是俗话称的人工肺,展开一场“生命保卫战”。小宝被成功转运到儿科医院,获得了进一步救治的机会。目前孩子生命体征稳定。
4月16日晚,胎龄35周的小宝在浦东一妇婴提前降生,他是母亲的第1胎,出生时体重2580克,虽然此前产检未见异常,小宝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急促呻吟,即转入医院新生儿室观察。在随后三天时间里,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持续肺动脉高压不断加重,从无创呼吸机到有创呼吸机进而采用高频呼吸机,以及进行了四次较大剂量肺表面物质注射后,病情都未得到控制,且心、肺功能持续下降。急需转往儿童专科医院治疗,但转运过程中却随时有死亡危险。
4月19日晚,儿科医院专家团队对该患儿进行远程评估后,认为孩子已到了极危重的阶段,唯一的方法是立即进行ECMO技术支持,才有可能挽救生命。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闫钢风介绍说,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这一技术可替代心肺功能,让肺脏充分休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呼吸机支持水平以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
为挽救命悬一线的患儿,儿科医院启动ECMO转运紧急预案,医院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及护理团队多学科组成6人专家转运团队迅速奔赴浦江对岸。
而早产儿实施ECMO转运,因为血管极细、血管壁极薄,置管难度非常高。手术的纵向操作空间很小,对外科专家要求更高,更精细。
值得庆幸的是,ECMO顺利装机后,整个医护团队顺利地将患儿转运回儿科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陆国平教授表示,ECMO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主要用于危重的心脏和/或肺急性衰竭病人救治。但该技术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娴熟的技术配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在国内最先开展且完成了国内最小年龄的ECMO的成功抢救,是国内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时至今日,儿科医院可转运城市遍布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等六省一市,最远距离达到了1000公里。
而此次儿科医院创下的国内日龄最小早产儿ECMO院间转运纪录,为中国抢救严重早产儿呼吸窘迫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标志着该院对危重新生儿救治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编辑:陈佳雯)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