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文创”:卖的是文创,传播的是文化
时讯
文汇报
2020-05-30 08:30
5月30日至6月5日,上海将发挥“上海文化”品牌效应,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探店、优惠促销等方式,以“大文化”理念和场景式体验助力消费,提振战“疫”信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品质生活直播周”着眼文化消费,又不局限于购物消费,而是更多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本报即日起推出“文化赋能高品质生活”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上海音乐厅“乐之光华”骨瓷杯碟套装。(“海上文创”供图)
200份江南春越酒套装,刚上链接五秒就被抢光——这是5月28日上海博物馆“把江南文创带回家”直播出现的一幕。据统计,这场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逾5000人同时在线,点赞达11万余,促成交易900余单。
而这,仅仅是即将开启的“品质生活直播周”的一场预热。从5月30日至6月5日,上海将发挥“上海文化”品牌效应,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探店、优惠促销等方式,以“大文化”理念和场景式体验助力消费,提振战“疫”信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仅以“海上文创”为例,这一上海首家文创产品博览交易平台将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及非遗文化等多个主题,天天推出直播,与此同时,依托线下实体店铺,举办优惠满减促销和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与线上形成共振效应。“高品质的生活,少不了文化赋能。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海上文创”项目负责人夏敏玮如是说。
讲好背后的故事,以生动解读调动购物欲
“海上文创”是具有上海特征的市级文创品牌,它全面整合符合上海城市定位、价值内涵的本土IP资源,集结了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在内的百余家文博文物单位的2000余种优秀文创产品。
比如,基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开发的“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记事本套组”,涵盖了“有故事”的笔记本、“吹响胜利的号角”纯铜书签等10件红色文创产品,甫一亮相,就成为“爆款”,让人们在日常使用中铭记红色记忆和精神。来自上海交响乐团的“城市之光”竹扇,不仅是上海夏日街头一柄优雅的祛暑良器,徐徐展开的每一块扇骨,都是一件乐器;而中间的镂空图案,合起来正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形象。
▲上博配合“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开发的江南春系列·丝巾(上博供图)
为挖掘新的消费潜力,本次“品质生活直播周”期间,“海上文创”将以线上新零售模式为抓手,汇聚网络红人力量,推出一系列主题直播。为此,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期望讲好每件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文化类商品不像一般品类的商品可以直观地看到功效,需要阐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方能了解其独特性。”夏敏玮说。
这正是“品质生活直播周”要义之一:着眼文化消费,又不局限于购物消费,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卖的是文创,传播的是文化!”5月28日晚,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与东方卫视主持人林海走进“江南客厅”,为“江南文化”直播带货。两位主播一上来不是推荐产品,而是推荐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首先介绍了展览中一件重量级的展品——文徵明的 《江南春词意图卷》。“此卷是文徵明以倪瓒《江南春》词意所作,按现在的说法其实是‘跑题’——原词带着凄婉色彩,但这幅画春意盎然……”讲述完与这件文物有关的故事,他们拿出一组以《江南春词意图卷》图案设计的茶具套组,认真推销起来。
“我是来买东西的,没想到了解了好些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蛮惊喜的,为‘上海文化’点赞。”市民刘先生留言道。
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冯炜告诉记者,为了配合“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该馆筹备近半年时间,研发了20余种50多款文创产品,分为“人居与山水”“人文与境界”两大系列,涵盖生活类、服饰类、饮食类等多种类别,从诗、词、书、画到衣、食、住、行,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纵情享受江南的诗意。“有故事、有内涵的商品,果然吸引人。”该馆工作人员表示,当晚,多款商品直播时直接被“秒杀”,只能追加预购。
▲江南春香事系列·荷包香囊(上博供图)
打开“边界”,丰富文化消费体验
以文化促消费,“边界”被打开,形式亦更多样。记者获悉,“品质生活直播周”期间,“海上文创”将在七宝古镇的线下门店独辟DIY“手作”文创集市,丰富文化消费体验。在现场,市民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糖画、糖葫芦、面塑、剪纸、龙凤字等非遗手艺人现场表演展示,还可以手动制作香囊、叶脉书签、团扇等。兴致不减的消费者甚至还可以穿上汉服、登上七宝古镇的钟楼,来一次撞钟祈福,了解和感受七宝独特的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联合了国家对外贸易基地(上海),共同促进文化交流,邀请文创企业参与集市,为市民展示更多文创精品。该DIY“手作”文创集市5月30、31日持续两天,此次活动也是为6·13非遗购物节进行的一次预热。
“‘品质生活直播周’的推出,充分展示了上海文化在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上的主动作为,而在主动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危中寻机,为百姓打造美好生活的一次次尝试中,亦擦亮了上海‘文化品牌’,提升了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形象。”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郑崇选说。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