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郎平不是神,她只是做了前人没做过的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浦润民

2016-08-22 20:4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缔造了“女排精神”。本届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1胜塞尔维亚,在12年后再次登顶冠军领奖台。 “女排精神”再创神话。


有人说,郎平的回归也带回了久违的“女排精神”。诚然,从运动员到教练,“铁榔头”在中国排球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如果郎平继续带队中国女排,下届东京奥运会时,她也将年过花甲。英雄将老,比起将郎平奉若神明,中国排球队乃至体育界更应探寻的是, 郎平究竟为中国女排带来了什么?

2013年,郎平回到在低谷期的中国女排执教。由于郎平名声在外,她获得了堪称体制内最大的自主权。

郎平大胆实践“大面积轮换”的全新制度,以首发与非首发取代主力与替补概念,储备人才。这样的制度减少了对主力队员的高度依赖,提升了不同队员组合的默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过去,国内的“唯奖牌论”让教练背负着大小比赛都要要赢的重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女排总是培养一批主力,而忽略新队员的挖掘。郎平在比赛上大胆锻炼新人,这次在里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朱婷就是当年在国家青年队中被派去参加瑞士女排精英赛而锻炼出来的。



资深体育评论员马晓薇认为,本届奥运赛场上,郎平的换人战术甚至助力我国女排登顶冠军。

 

【视频】马晓薇:郎平的换人战术非常成功


郎平也摒弃了过时的训练方式,组建了一支由医生、康复师、体能教练、营养师、数据统计与信息研究人员和科研人员构成的国际化专业团队,通过动态监测进行科学的训练、分析和赛后康复,将伤病影响减到最低。

前国家女排助力二传诸韵颖曾受教于郎平,她对郎平的那些创新、科学的训练方法最有发言权。

 

【视频】资深体育评论员:郎平训练女排方式很先进很有趣


这些变革在郎平执教后都证明是有效的。但反过来思考,如果不是郎平执教,女排教练又是否会有这样的自主权,甚至是否有胆量进行这样的“实验”?

但是,郎平敢。“铁榔头”这个称号,在郎平执教后已经不仅仅代表赛场上的猛力扣杀,更代表不惧体制,敢于创新的精神。

没有新鲜血液和创新的体育只能带来止步不前。

里约奥运结束后,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总结指出,上届包揽金牌的中国羽毛球队本届奥运会只获得2金,暴露出成绩不佳与队内管理混乱直接关联。已经33岁的林丹坚持在赛场上,我们除了尊敬,更有同情。如果羽毛球队中不乏能力出众的新人,又何必要让这元老将拼死赛场?

刘鹏还指出,奥运会受到了多国和地区的重视,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体育界在对迅猛发展趋势、训练管理的新思维和新潮流、训练水平的迅速提高等及时研判上还不够,一些训练方法上创新不足,管理上不够科学。因此,在中国运动员的训练中,从来不缺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这样的传统“女排精神”。在此次夺冠的女排队身上,我们看到了突破和创新才是中国体育需要的新力量。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