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深情丨一个上海男人和云南孩子的不解情缘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赖瑗 李维潇

2016-11-17 13:42

视频:上海爱心人士张志勇-云南捐助物资


1850米有多高?一所学校的海拔那么高。

从山脚下开车2小时,穿过云雾缭绕的山路,踏过雨后泥泞的小道,记者来到云南大山深处的阿扎河中心小学。十一月中旬,这里体感温度不足10°C,但是学校里的小学生多赤脚穿着凉鞋,皴裂的皮肤黝黑粗糙。张志勇的爱心物资从上海出发,跨越3000多公里,与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见面了。




阿扎河小学在云南红河哈尼族瑶族自治州,闭塞的交通让这些孩子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全校共656名学生,其中寄宿生有138人,大山里的村民只能靠梯田种一到两季红米和种植棕榈树等经济林木为生,所以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于是被遗留在山里的孩子又多是留守儿童。受惠于教育政策,阿扎河乡的孩子小学入学率近99%,教室里朗朗书声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早上八点半,张志勇的爱心物资抵达学校,上海一行八人的志愿者团队开始为捐赠活动忙碌起来。新婚小夫妇为孩子们购置的全新牛仔裤,上海长宁国际学校捐赠的进口儿童床,上海政法学院学生的军被等等。这些寄托着上海各方爱心人士的物资被送到孩子们手中时,清澈的眼神和纯真的笑容足以触动现场任何人的内心。张志勇说,十几年来,他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物资从上海发往云南,而这背后是他和志愿者团队沉甸甸的爱心。今年同行的8个志愿者,有曾经的海军部队战友,也有当年的军嫂,如今他们都是站在孩子面前递上围巾、衣物和生活用品的叔叔阿姨。


张志勇不是富商,也没有家财万贯,他只是一个做着不平凡事的普通上海男人,一个海军退伍党员军人。他和云南孩子的缘分可以上溯到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志勇旅行来到勐海县贫困山区,当他看到孩子们艰苦的读书条件时,毅然把两万元的旅行经费全额捐了出来。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爱心捐助之路,卖掉车子、停掉生意、用尽储蓄先后捐助了百余名贫困学生。十四年来,他散尽家财十余万,倾尽半生心血在云南。

沪滇情深一线牵,几多感动在心间。





侧记:

《我的兄弟》

作者:勐海县教育党委书记、局长 王子能


我的兄弟张志勇,奶声奶气的一个兄弟,别看到他牛高马大,别想他戎马一生(当过海军),他就是一个奶生奶气的、长相清秀、委婉的上海男人。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大男孩、老男孩、一个有“骨头”的上海老男孩,他做了多少善事已无从考究,好事连成片也就自然了,我们都已适应了他的爱心、他的硬气、他的从容。

而今天,又看到一篇,其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思考。话是这样说的,当我们的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张老师打招呼:“张老师,您回来了。”这七个字却激起了我内心的千重浪,这最简单的打招呼,何至于我会感动万千呢?

这个倔强的小老头,坚持善事数十年如一日。

这个有家的小老头,常年奔波于云南贫困地区。

这个不富裕的小老头,已获得上海方面的认可,他的身后已追随着一个团队。

最关键的是,这小老头回来了,这小老头是我的兄弟。

后记:


2013年11月3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七分之一》栏目曾报道过张志勇的爱心事迹,这是他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述十多年来发生在云南的故事。那些年,面对家庭和朋友的不理解,他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后来很多媒体找过我想要采访,我都拒绝了,但是《七分之一》节目组打动了我,而且节目播出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挽救了我的家庭。”如今,妻子也随他投身到云南慈善事业,儿子也已成家立业,当初的不解和误会已成过眼云烟。他说,百年之后,他一定要捐出自己的所有身家和做慈善的无形财富,让后来人能够继续这份事业。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