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视频 | 上海腔调①|古琴改制急先锋 华一志创"若水七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

2019-08-14 11:43

他们是斫琴“老克勒”、设计“大拿”、昆曲唱腔“老法师”……他们无一例外地热爱并钻研自己的“手艺活”,在各自领域里,继承传统并开创了先例。他们都依恋上海这座城市,在事业和生活上,追求精益求精。这份独特的“精致”感让他们身上透着一股舍我其谁的“上海腔调”。

每天,东平路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东北角小楼里都会传出一阵阵木匠作业的声音——木头的拉锯声、刨刀声、打磨声……中间还夹杂着车床声。这是一间和音乐学院所有教室、宿舍风格迥异的屋子。铁门上挂着一个金属牌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旁边用绿漆在一块木板上写着“华一志工作室”。



工作室的主人华一志,是上海“老克勒”,1955年出生在华山路。1991年,当时正在日本大阪卡内基弦乐器株式会社修复小提琴的华一志,受到知名作曲家丁善德邀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开始参与小提琴制作学科的建设。

他有一双能让木头发出动人旋律的修造魔手

华一志的前半生主要做了两样工作,16岁开始,在上海机电一局机械修造厂做了18年钳工;1988年是他的人生分水岭,这一年开始,华一志在弦乐器制造行当里如鱼得水。这得益于他11岁就学习小提琴的音乐基础,和前一份工作——工厂精工的手艺基础。在大阪卡内基弦乐器株式会社学徒不到半年时间,华一志已经进入公司里顶级弦乐器修造技师的梯队。上世纪80年代,大量世界名琴、名画从世界各地集中到日本私人收藏家、艺术家手里。在此背景下,华一志得以接触并修复了20多把价值超过百万美金的世界顶级名琴。包括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瓜尔耐利、瓜达尼尼、蒙特雅娜等等在内的名琴经过华一志的双手,无一例外地焕发最佳状态,重新奏出名琴的极致旋律。



归国后,华一志开始把自己的修造理论、技能传授给音乐学院的学生。课外,他依旧承担着学校不少老师、学生小提琴的修复工作。音乐学院器乐专业的学生,几乎无人不知这位有着一双修造魔手的上海“老克勒”。

他的这个工作室不大,但工具齐备。经过精心设计的DIY工具收纳架,把华一志的十八般武器罗列得整整齐齐。对华一志来说,小而精的工作室安静又舒适。每天能拥有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安安静静,一个人做琴,实在不要太舒服了!



取法西方弦乐器而后投身古琴斫制

日本修造小提琴的经历,让华一志时常会带着国际眼光,横向考量,提升自己不同阶段修造小提琴的水平。1992年,在一次中意交流的琴展上,一位意大利大师惊讶地告诉华一志,假如琴不具名,那现场这把,他亲手制作的小提琴就会被他误以为是意大利小提琴!然而,在当时,华一志的小提琴售价从未超出过8000元,而一把意大利工艺标准的小提琴,市场售价能够达到12万人民币。

小提琴诞生于意大利,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华一志当时想到的是,既然技艺已经成熟,能否将自己的看家本事活学活用在中国传统民乐器的制作中。最终在1993年,他选择了有着3500多年历史,制作工艺和演奏同样考究的古琴。



2013年,上海音乐学院推荐华一志评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华一志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和证书。同年,上海音乐学院也获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保护单位”铜牌。2017年,为支持华一志在古琴斫制上的钻研和务实创新,上海音乐学院特批教育用房给华一志,作为古琴斫制的传承基地。

如果说西方弦乐器开启了华一志的音乐之门,那么中国传统弦乐器——古琴的斫制则是华一志一场悄无声息的回归。他开始将西方弦乐器才讲究的木材的声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参数引进古琴选材中,尝试使用鱼鳞云杉作为古琴的面板。同时,他还力主改变古琴仅作为室内乐演奏乐器的现状,建议从作曲、乐团、音准等多方面助推,使古琴有朝一日成为中国乐团不可或缺的一个声部。

独创“若水七星”开古琴改制新风尚

在华一志看来,“海派”的关键品质是拥有全球视野的求实创新。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他很传统却一点也不守旧。“如果每一代人都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一点也不能越轨。那么古琴怎么会成熟?”他认为传承是第一步,弘扬才是最终的目的。

2012年,在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手工斫制古琴的同时,华一志开始了古琴改制的大胆尝试。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长期实践得到的经验,开始对古琴雁足进行实用性改造。传统的古琴将七根琴弦分两组,绕在两个雁足上。而这两个雁足按照古制,是方榫插在方孔里边,它本身不能旋转。每次调音或者更换琴弦,就要靠至少两人,全力把琴弦绷到接近440赫兹的张力。就算是年轻的古琴新生代也难以独立完成古琴绷弦的动作。传统古琴的绷弦难题,成为一个技术门槛。



华一志首先想到的是“老朋友”西方弦乐器的无级变速,想到了英文单词“taper”。用锥度,再把力量,从两个雁足分配到七个雁足。这样一来,形制虽然变了,但声音效果仍然是古琴原有的风韵。最重要的是,新制“若水七星”历史性地解决了抚琴人使用古琴时不能自主上弦和调音的技术难题。经过多次尝试、打磨,2014年,由华一志独创的“若水七星”申报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认可。他笑称“若水七星”前两字取自他的表字——若水,后两个字七星,可以说是北斗七星,也可以说是七星梅花,都是中国传统的元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机修厂做钳工时,华一志的老师是上海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八级钳工。开始学习斫制古琴后,他师从古琴大师吴景略的高足胡维礼先生。对华一志来说,这两位老师,影响他一生,非常重要。这是他在日后西学中用乐器的选材理论,以及求实创新大胆改制的底气所在。然而华一志坦言,真正让他此生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是源于他在上海幸福安乐的生活。

“对我来说,我就是对生活有一个要求。我就喜欢眼睛看好一点的东西,鼻子闻好一点的东西,嘴巴能吃到好一点的东西,耳朵能听到好一点的东西。”发自这个“好一点”的要求,华一志自学了酿造啤酒、威士忌、葡萄酒,自己动手打沙发、修房子。他生活自律,每天早晨打网球,上午在学校做古琴,中午在食堂用午餐。下午结束一天的工作,他就喝喝茶,带小狗到附近公园做做运动。晚上回归家庭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我家住在华山路,出生在华山路。那么华山路的环境非常好,所以,从小我就对环境蛮在意的。小时候可能是潜意识。到外面去了以后,回国了,或者到外地回上海了,我在华山路、复兴路走一圈,也觉得非常舒服!到音乐学院上班,骑个自行车,也离我家很近。学校也是花园草地老房子。我就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在上海的幸福生活,让华一志举手投足间,满是“上海腔调”。



有腔调的华一志,至今仍意气风发像个少年。他说,他想办一所学校,把自己对古琴的改制和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下去。计划他都想好了,“也许,没准还真能够成功!”这些年,他每做一张古琴都会详细记录下制作的工序,以及不同工序相应的想法和心得。这些手抄小本同时也成了他给学生上课的讲义。当老师,他常常告诫学生,学手艺没有捷径,最近的那条路一定是从打牢基础开始的。他希望通过学生和有效的文化推广,能够让更多的有心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实习编辑:程佳雨)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