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古村,侬去过伐?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10-17 17:30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诗里纯净优美的田园风貌,正在依稀远去。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依然有5个古村,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你都知道他们么?了解这些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困境么?周末有空闲的时候,不妨驾车去看看。
泗泾下塘村
“三里长街店铺多,廊棚户户对清波”
这句古诗,说的就是泗泾古镇的下塘街。
下塘村,北宋就依水成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朝时,泗泾已凭借米市崛起,商船辐辏,鱼米满舱,店铺林立。
不足两米宽的窄巷,成了漫步在下塘村最深刻的印象,那些只有行人自行车能够通过的小巷,和巷子两侧嵌入式建筑结构的过街楼,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对自己的历史,下塘人很骄傲,一口气能说出很多当地名人的名字:元末大文学家陶宗仪,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报业泰斗、《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如今,在下塘村还能找到他们的故居。
下塘村的古迹
村里最著名的“古董”,还是那座横跨下塘街的福连桥(中市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目前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
还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便是福田净寺的安方塔,塔高35.18米,直径12.45米,七层楼高。
相传泗泾的武安桥(西市桥)、福连桥(中市桥)、普度桥(东市桥)和东田寺的宝塔,是泗泾的“三弓一箭”,民谣有“三弓一箭安一方”的美誉。
交通提示
从市区出发,可以走延安路高架
然后,接G50一直开
在G15/宁波、南通方向出口处,下G50,进入G15沈海高速
靠左并入沈海高速
在S124出口处,左转进入沪松公路
沪松公路一直开到江川路,便可进入泗泾古镇
松江皮影戏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曾是泗泾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而今却成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77岁的唐洪官,是目前非遗皮影戏的唯一传承人。
唐洪官不愿看到自己演了一辈子的皮影戏失传,于是一年多前,他收了个徒弟,不过,要成为既会制作道具,又会表演的多面手,路还很长。
康桥镇沔青村
沔青村,位于浦东康桥镇的东北角,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古村,其独具浦东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优美自然的水乡风貌,已成为浦东原住民文化与生活记忆的活化石。
沔青村过去所处的“横沔镇”,历史渊源深厚,早在唐代就已逐渐成陆,清光绪年间《南汇县志》有明确记载。解放前,横沔集镇为浦东十八大镇之一,不仅中大街、庙场街店铺邻接,河西街、花园街也是十分热闹。
如今的沔青村,东连川沙新镇,北与张江镇接壤,总面积1.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36人。即使岁月流逝,这里仍然完好保留着古代“龟城”格局。
“龟城”格局
沔青村四面环水,由六座桥与周边陆地相连,类似于龟的四肢和头尾,形成独具特色的“龟城”格局。
这里处于盐船港和横沔港交汇处,历史上水运发达,舟楫往来,商贾不断,带动了老街的繁荣。
沔青村保存的众多老建筑中,既有私人住所,如有着百年历史的华氏宅第、凤家厅、林石城故居等;也有沪新银行、纺织厂、商铺、打铁铺、理发店等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类建筑旧址;村内还有中西合璧的园林——始建于1921年的翊园。
这里还是浦东派琵琶的发祥地,从乾隆年间始,逐渐成为我国琵琶的主要流派之一,至今已有七代之渊源。有“天下第一琵琶”美誉的陈子敬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奠基人、中国民族器乐界一代宗师林石城都是沔青村人。
交通提示
如果从市中心出发,可以走外环S20,一直开到申江路口下
随后,走申江南路
到川周公路左转,沿川周公路行驶即到
(注:“横沔老镇”离上海迪斯尼的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
如今,沔青村的横沔老镇一片寂静,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第一桥”下的“小李理发店”依旧在坚守,搁在墙上的小水缸,油漆剥落的铸铁椅,处处显示着岁月的痕迹。
老镇上连片分布着近500间传统民居,保存着清末民初的风格。这几年,村里有条件的人基本都搬出去了,许多房子出租给了外来人员,本地人口只有1500人左右,外来人员反倒有6000多人。
闵行彭渡村
彭渡村,曾经是邻松乡的中心商业区。在解放前,这里是邻松乡主要的货运码头,穿梭在柳条港上的船只,把马桥种植的粮食运送出去,再将其他货物运进来。
柳条港上横跨着连接南北主要通道的桥梁名为“荷巷桥”,彭渡村的荷巷桥地区,因此得名。
彭渡村的老街上,目前还保留了一些老房子,虽说有些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得并不尽人意。更何况,这些老房子大多都出租给了外来人员。
顾言故居
位于彭渡村的荷巷桥老街南侧,西面与金庆章故居相接,由顾氏先辈建于清代。坐南面北临街,略呈四合院式布局,建筑均砖木结构一层。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平面布局已不完整。
顾言(1843-1914年),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是一位近代教育家。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与乡绅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吴会书院,后又全力支持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顾言出任上海县学务公所协理、总理后,走遍上海地区,为兴学奔忙。
金庆章故居
位于彭渡村境的荷巷桥老街南侧,建于清同治年间。故居坐南面北临街,略呈四合院式布局。
故居年久失修,违章搭建严重,但主体结构与布局仍基本完整。
除此之外,金家老宅和金氏祠堂也都在这条街上。
金庆章(1873-1946年),字静初,马桥人,出生于此地。出任过清廷的内阁中书,后又调任驻朝鲜仁川领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出任宝山县县长。后调任松江县县长,修缮松江“云间第一楼”。
交通提示
从市中心出发,可以走内环高架,转沪闵高架路
下沪闵高架出口,前往S4沪金高速
下剑川路/S32/浦东机场/嘉兴出口,前往323省道/剑川路/S323
进入223省道/昆阳路/江川路
近年,上海韩湘水博园的名头,比彭渡村更为人熟知。它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也是一片名木古树的保护区,更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
更重要的是,这里其实就是是彭渡村3000村民,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内部还建有马桥古文化遗址仿真馆、董其昌画院等。
罗店东南弄村
罗店是上海市的一个历史名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有个叫罗升的人在此经商开店,遂称罗店。
罗店四乡纺纱织布者甚多,商贾收购后,转销各地,营业额十分可观。民国时期编写的《宝山县续志》,叙述了当时繁荣的景象:
“罗店市镇最巨,为全邑冠……综计大小商铺六、七百家,有典当、花行、米行、衣庄、酱园等业,尤以两家锡箔庄为巨擘。市街凡东西三里,以亭前街,塘西街最为热闹,次则塘东街、横街等。乡民上街,每日三市(早市、午市、晚市)”
到了明朝,罗店就已形成“三湾九街十八弄”的规模。东南弄村,则地处罗店镇区东首,村总面积为0.96平方公里。
重生的困境
据罗店古镇置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包括东南弄村在内的老镇改造,资金缺口达8亿元左右,而村里房屋产权归属各异,一些村民为改善条件翻建私房,客观上影响了整体风貌。
此外,曾在长三角地区独树一帜的罗店龙船,也只剩下最后一位制作人,张福成。已经82岁了。
交通提示
因为有了高架道路,现在驾车去罗店古镇也是相当的便捷;如果坐地铁,也可以选择2号线换7号线,到美兰湖下,转宝山地区的81路,到罗溪路月罗公路即可。
从市中心出发,沿南北高架一直往宝山方向行驶
走S20外环高速/环北大道
从S20驶入宝山区的S106省道/沪太公路/S106
从S20外环高速/环北大道/S20的沪太路/浏河出口驶出
浦江革新村
“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错落有致的农宅院落”,这是革新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上海五个古村中,要属革新村转型发展的最好;近年来,上海人到周末便纷沓而至的邵稼楼,就在革新村内。
召稼楼
源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横跨元明清三朝,明朝工部右侍郞谈伦子田,曾在此建楼鸣钟以召农耕,因此名曰“召稼楼”。
2010年改造工程完成后,近4万平米保护建筑得以重生:上海城隍“秦裕伯纪念馆”、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纪念馆”、4条古镇沿河街道、10座跨河连街桥梁等,古镇老街风貌初露。
召稼楼古镇是传统的商业区,如今,每日有数千市、区游客,慕名结伴来古镇游玩,已成为革新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为革新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益和商机。
交通提示
“邵稼楼”,位于浦江镇中部东侧,境内有公交175路、闵行10路、浦江8路,均与地铁8号线相衔接,交通便捷发达。
如果驾车前往也非常方便,从市中心出发,走南北高架一路沿卢浦大桥,济阳路、123省道、浦星公路、S123、三鲁公路、X004、驶入闵行区的002县道、沈杜公路、最后走X002即到。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