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视频 | 为了让野生大黄鱼重现东海 这里投入了一个多亿!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贺璟岚 徐进

2020-08-28 18:38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自古,大黄鱼就是我国最重要的海产之一。尤其是对长三角人来说,这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味道。


历史上,舟山野生大黄鱼年产量曾达万吨。其中的大部分都销往上海或通过上海的码头走向全国。但如今野生大黄鱼在市场上却难觅踪迹,市场上动辄数万元的价格堪称“天价”。野生大黄鱼,为何几近消失?它还能重获生机吗?最近,一项投资过亿的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启动了,这么大笔的投入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吗?



在舟山水产研究所的育苗间里,记者遇到了所长徐志进。去年他们的捕捞船出海几十趟,捕捞到几百条岱衢族野生大黄鱼,从中筛选出50条种鱼进行育种。今年5月,200万尾岱衢族大黄鱼的鱼苗孵化成功。


和以往的鱼苗孵化规格不同,这次项目把鱼苗的孵化大小整整提高了一倍,从2厘米提高到了4厘米。徐志进表示,看似只是2厘米的提升,但对于他们的孵化是极大的挑战,面临着饵料、疾病、生存环境和密度的多重考验。


作为我国四大海产之首,舟山野生大黄鱼年产量历史上曾达万吨,如今无论是市场还是老百姓餐桌,一尾难求。尽管大黄鱼如今依靠人工养殖还远不至于灭绝,但前车之鉴并非没有。在汇入东海的长江中,原有175种特有物种,十几年来,包括白鲟、鲥鱼等一半以上的物种消失殆尽。


即便是草鱼、鲢鱼这样的寻常品种的野生鱼苗,数量也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至目前的不足一亿尾。因此,在项目首席科学家严小军看来,如果大黄鱼能够重归野外,其意义远非百姓餐桌上能多一道美味那么简单。



今年5月29日,在舟山的朱家尖泗苏码头,工人们正忙着将从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养成的200多万尾大黄鱼苗,卸到活水船的鱼苗池中,运往位于普陀东极岛的中街山列岛,这片50平方公里的海域将成为这些大黄鱼幼苗的“新家”。


与以往科研归科研,市场归市场不同。这次的保护工作,让社会资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3000万的首期政府投资将撬动数以亿计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这将大大提高项目的推进速度。



然而,让大黄鱼重归自然并非“往海里扔钱”那么简单。这些来之不易的野生鱼苗,人工孵化后,能否成功野化?这是这个工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真正的胜负手。


严小军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六七年前,当地就已经启动了东海渔场修复振兴计划,相关部门每年放流大黄鱼苗以千万尾计,但收效甚微。唯一的好消息是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增殖放流也一直在进行。


记者发现,大黄鱼资源重建项目前几阶段的繁育和养殖、驯化都和大熊猫的保护十分相似,都是在保证个体足够强健的基础上,再教会其野化生存的能力和技能,而真正的考验很快就会到来。


而且,大黄鱼从幼苗到成熟需要两年时间,这两年里,鱼宝宝们在大海中能否生存下去,将成为种群修复关键中的关键。如果一切顺利,3年左右,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最终实现“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贺璟岚 徐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