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彗星》 大剧院开辟音乐剧制作新赛道
看呀STV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2023-12-12 18:09
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西岸大剧院等联合制作的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将于2024年1月13日起在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开启亚洲首演,以全英文连演51场。
在中国,引进海外知名的音乐剧,一般有两条路:原版引进,或者制作中文版。但《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却走了鲜有人走的第三条路:拿下版权,组建国际团队做全英文的“上海版”,和百老汇原版直接踏上同一赛道。为何要勾选这个相对吃力很多的选项?
“百老汇是音乐剧界的‘前辈’,上海用百老汇的流程和规则制作一部剧,再在其中加入上海的创新,争取超越原版制作,”在该剧即将迎来预演场前,出品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升级迭代的必然,“中国不能只是国际音乐剧的‘演出码头’,音乐剧人才需要走向国际,在创作的‘源头’彼此促进、相互成就,这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引进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的缘起,要追溯到六、七年前。当时的中国音乐剧市场,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以《猫》《剧院魅影》《妈妈咪呀!》为代表的多部“常演不衰”的经典,已经几乎全演完了。
“在中国流行的,都还是百老汇三四十年前的老剧,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音乐剧市场,上海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了,”带着发现音乐剧新经典的强烈意愿,《大彗星》总制作人的叶飞飞往纽约,观摩了当时在百老汇音乐剧圈内口碑很高的三部新戏,“分别是主打rap的《汉密尔顿(Hamilton)》,12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一气呵成的《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还有一部就是《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Natasha, Pierre and the Great Comet of 1812)》,三部都是百老汇2015年前后的新剧,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到纽约的第一天就看了《大彗星》,长途飞行加上时差,让他疲惫不堪,“但这部剧亮点特别多,我一有困意的时候,它就能给我递过来一个惊喜。它的剧场是改建得极有特色的沉浸式空间,天上、地上有很多陈设,据说制作费花了600万美金;另外它的音乐风格极其丰富,有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甚至有时尚风格的电子音乐,都很好听。”
《大彗星》在百老汇评价很高,《纽约时报》称赞它是“百老汇自《汉密尔顿》之后最具创新的新音乐剧。该剧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但对一些文学名著犯怵的普通观众来说,它又是友好的——它选取了一个爱情与人性的截面,主人公在剧中的判断和抉择,和当下社会生活中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面临的抉择,是有共鸣的。再加上沉浸式氛围,非常契合一座剧院开幕大戏的需求。
几年后,徐汇滨江开始新建西岸大剧院,由上海大剧院管理运营,选择开幕大戏时,上海大剧院决定,由西岸大剧院团队启动版权谈判,引进《大彗星》。
《大彗星》是百老汇天才创作者戴夫·马洛伊的作品,在百老汇的音乐剧圈内,他是炙手可热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在俄罗斯的一家咖啡馆听音乐时,萌生了做这部沉浸式音乐剧的念头,随后,他亲自担任了作词、作曲、编剧,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水准。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看中了这部作品,比我们发展更早、更成熟的韩国和日本音乐剧市场,也引进了这部剧的版权,用韩文或是日文演唱,都是吸引了一线明星加盟的大IP。”叶飞说。
作品质量得到普遍好评,除了能证明选剧者的眼光,还能带来一个“副作用”:版权价格水涨船高。尤其是中国市场这些年发展很迅猛,一些投资方通过“烧钱式”囤版权,也给百老汇部分版权方造成了一些错觉,“一些人觉得中国市场的钱很好赚,所以不少版权方一开始就是狮子大开口。”张笑丁说。
不仅如此,西岸大剧院团队通过种种信息渠道发现,《大彗星》的版权归属甚至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争议。“版权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前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做了细致的调查,就是要避免此类情况。”叶飞说,他们随后又经过努力,直接接触到了版权的直接所有人戴夫和他的版权负责公司。
然而,生意永远都是生意,这家类似《大彗星》版权总代理的公司,同样开出了过高的价格。“这家公司对中国市场是有一定了解的,但还是存在误判,尤其是中国音乐剧市场还有泡沫的存在。一个成熟的音乐剧市场产业链,除了制作、表演,还包括了市场运作。”张笑丁给西岸团队安排了一个任务,“还是得给百老汇上上课,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市场是怎样的,不能把这里当成‘韭菜’,一茬一茬地去割。”
谈判进行得很艰难,叶飞记得,“想要下降个0.5%都要反反复复纠缠很久”,但西岸大剧院团队很坚持地用数据给版权方做着普及工作。市场调查,成本测算、巡演可能性等等组成的详细材料,都在表明一个道理:如果坚持高版税,那最终可能一切都归零。“我们可以选择不做,但既然选择了要做,就得用严谨、科学的数据,给大家一个可持续的方案。”叶飞说。
在翔实的数据演算后,百老汇的版权方也选择了让步,最终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上,达成了一致。张笑丁说:“音乐剧是商业戏剧,它跟歌剧不一样,它需要遵循的是商业逻辑。”
拿下《大彗星》的版权,上海大剧院决定在上海制作全英文版,既不是原版引进,也不是制作中文版。“这部剧是一部纯靠歌唱串联的音乐剧,没有对白,考虑到汉语声调和旋律走向,要翻译得到位传神不容易,另外,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成立之后,我们已经制作过多部中文舞台剧并取得成功,是时候参与国际制作了。只有参与国际舞台的游戏,才能输出我们的价值和规则,发出我们的声音。”张笑丁说。
2022年,以“优质原创内容创制平台”为定位的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成立,并相继推出了昆曲“重逢《牡丹亭》”、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和舞剧《白蛇》,加上此前的昆曲《浮生六记》,已涵盖戏曲、音乐剧、舞剧等多种舞台形式,兼具人气与口碑。她认为,创制中心要创作的,是与其他院团不同的作品,“我们要把‘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和商业戏剧两条路并行。做商业戏剧与大剧院所在的‘演艺大世界’的定位密切相关,因为演艺大世界是商业戏剧的汇聚和融合,目标是亚洲百老汇。”
为此,《大彗星》迅速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团队中,有原版的执行导演、音乐总监等主创人员,也有中方导演、韩国舞美视觉、中国的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等等。“这个国际化团队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我们招募演员时,有4500多人报名,这是怎样的概念呢?我们中文版音乐剧,能有400人报名的就算不错的了。”叶飞说,这样的表演人才厚度,让剧组可以充分挑选适合角色的演员,“几位主演中,我们皮埃尔的扮演者库珀是资深的百老汇演员,拿过不少奖;但娜塔莎的演员娜奥米是00后,在百老汇,很多人都跟我推荐这个年轻的姑娘,前途不可限量。我们的非主演中,也有不少已经很有名气的演员,是可以做其它剧的主角的,愿意来,就是因为看中在我们这个剧组的成长空间。”
这个剧组呈现出了国际化的惊人效率:尽管排练从来不“拖堂”,排练第二周,所有演员都已经完全脱稿演唱。“这是百老汇剧组的基本要求。”叶飞说。
然而,上海打造这样一个国际化团队,并非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下百老汇的规范流程。中方的灯光设计李博文,此前制作的中文版《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观众称赞“灯光本身也在讲故事”、“灯光效果秒杀韩国版”,这次他也用了新的建模技术,“让导演在正式搭建之前,就可以通过VR技术完整地看到整个灯光和舞台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具有丰富大型场馆演出经验音响设计Nick Kourtides,在这个非常规镜框式的舞台用上了最新的声音追踪技术,演员们身上的追踪装置,能让沉浸式座位中的观众,背身过去也能感受到声音是从台上来的。
张笑丁说,上海大剧院期待的,是一部“既有百老汇的标准,又有上海特色”的作品,“我们希望在百老汇的基础上,能有新东西,带动音乐剧行业的共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