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2018年艺考在即 有志于报考美院的看过来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7-12-28 11:46

随着艺考季越来越近,艺考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场名为“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学生作品邀请展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


2018年艺考在即,报名人数再度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浙江省艺术统考报名总人数超过1.1万人,比去年增加2000余人;陕西省艺术统考总人数超过1.7万人, 美术生较去年增加1000多人;江苏省的美术统考有3.2万余名考生参加,比去年增加约1000人;而在上海,共有5600余名考生参加了2018年上海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一考试。



随着艺考季越来越近,艺考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场名为“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学生作品邀请展12月26日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展览集结了全国48所美术院校自2000年以来的历届优秀学生作品800余件,这对于艺考生和那些想要了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人来说,将会获得一些启发和信息。  而邀请展论坛上,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上海美院执行院长汪大伟等全国五大学院所长的发言更让大家对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2017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是“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中的首展,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组织策划。展览整合全国各地48所艺术院校自2000年以来的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分设“学院聚焦”、“设计应用”、“探索实验”等单元,以此对应当前高等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
 

这次邀请展也是自1964和1980年后第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艺术院线学生作品展——880人、827件作品、4900平方米,993.8米的展线展示全国各重要的艺术院校的学术资源,实现全国各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大面积“复盖”。
 

被密集展示的作品中,大多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创作。放眼望去,架上绘画依然是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如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所言,以往的毕业作品总是画自己的书斋、画自己的家人,或是画自己去过的酒吧,而近年来的毕业创作里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对于学校社会实践的感受。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同样谈到了实践问题。他说,冯远院长到任后,发现学生们很喜欢宅在家里,于是冯远院长提出,希望学生们在暑期能够走向生活,到实际生活中去采风,再回到各学科进行汇报。同学们表示,这使得他们用另一种眼光去了解周围的世界,称之为“院长作业”,现在“院长作业”已经成了上海美术学院基础教育的一个手段。


  

上海有“院长作业”,北京有“央美命题”。中央美院在造型考试里让考生画出未来转基因的鱼类,建筑类考试里要求考生画出虚拟现实。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我们没有办法应对铺天盖地的考前培训,但我们的美术教育如果可以有一些新的导向,至少让考前培训不要只从技术角度培训学生,在基础方面可以多一点素质教育的概念。比如造型考试,以往我们考素描和图像,这是不够的,要有带命题的速写。这两年我们的命题里有这样的题目:给你一首鲍勃·迪伦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要你把它画出来,设计学院的考题还要求考生为鲍勃·迪伦设计一款诺贝尔奖的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在短时间里打开思路,这样的考题不仅仅考量考生的应试准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检测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探索实验”版块,入口处的一件名为“虫子”的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旋转的白色圆筒上,一个个黑色毛线头就像虫子在蠕动,让人看了头皮发麻。看似简单又逼真,其实是大四学生运用了动态机械系统创作完成。在一步步进入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以计算机为创作手段的图像时代。展厅中,你所看到的很多绘画、雕塑、装置的背后都有着计算机的技术支撑。
 

“新技术媒体发展的今天,大家应该看到这个新技术媒体不仅仅是工具,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的感性方式,重新塑造人的交互关系和体验世界。”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由分科之学带来的科艺离断正在被新技术语言方式所弥合,那种传统的一科二分的说法正渐渐地远离时代创造者的核心现场。艺科融合的新趋势将构筑艺术创作与教育最前线。”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也表示,新时代艺术范式的产生不会局限在传统的艺术家,可能需要跨学科,突破狭窄的学科和专业的界限,“比如说我们成立了一个交叉学科项目,这个项目是美术学院和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系,新闻传播学院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


  

即便进入了种种迅速变化的时代,但是中国的美术教学依然把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等传统类型作为主体基本教学科目。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看来,既表明我们对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高度礼赞,也是为了让未来的人们永远保有以手艺为根本的造型能力。特别是在以计算机为创作手段的图像时代,这种具有人类情感温度与历史文明厚度的手艺创造就更有意义。
  

“我们目前还尚未进行实验艺术及综合绘画等科目设置,这是一种冷静与稳健的姿态,当然也可能会被说成保守或固执。” 牛克诚说:“一方面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积与实践提纯,浓缩了无数代专业老师的精华,总结了无数艺术大师艺术经验、学院指示体系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不断创新因而也是瞬息万变及发展规律及路径极不确定,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经典及学院教学具有消极倾向的数字图像,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融合与衔接。”


  

牛克诚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新媒体技术等催生的满足感官快感的低级而粗糙图像的大量复制及广泛流通,传统的造型垄断及其纯艺术性在消费、娱乐、感官刺激过程中被严重消解;消费主义让崇高、敬畏和精神的追求溃败在时尚、物性面前;人们在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图像生产之便之时,物化于科技附庸,使得图像变得缺少关切与温度;传统的绘画工具让位于键盘鼠标,双手对于作品来说不再具有创作的直接性;内形化感官性的图像,浅阅读方式已经成为现在的阅读常态,资本的力量也在推动着大众的需求与产业的直接对合生产出冲破三观底线的产品等等。


  

“高校美术教育应该从自身内部去认识探究其学科不足及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将新媒介套用到教学之中,更不能用这些新的视觉手段的逻辑与价值,拿起经过历史淘洗和学院教学。” 牛克诚说:“要让现在的美术学科和新媒体艺术学科形成良性互动,让新媒体艺术为传统媒体带来艺术营养与创作启迪, 让学生将自身放置在这样的文化艺术大环境中,既在纷纭复杂的图像面前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与内在精神凝聚,在图像泛滥中始终追求崇高的人文理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