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未来芯片 成果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2020-02-03 17:54
人工智能、5G互联如今已广泛运用,然而,要获得一块常用的计算机芯片,常常要通过几百道甚至上千道工艺,其背后是半导体微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复杂技术和繁琐流程。近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禄研究员等人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电子学》上发表了基于新型材料的微纳光电、电子器件制备方法,为学界提供了利用简单的工艺按需实现基本的光电子、电子器件的功能的新思路,未来有望促进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与迭代。
这层具有极性的铁电薄膜就像一张纳米厚度的神奇"画布",纳米探针类似于"画笔",运用纳米画笔可以在画布上任意"作画"。这里的"画作"也就是各类微纳器件,可以是光电子探测器,也可以是存储器等。
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用该方法构建的微纳器件与同类器件比较,光电探测器响应率提高了近300倍;准非易失存储器的保持时间,从10秒提高到100秒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用这种方法操作形成的存储器与传统的硬盘、光盘等相比,理论上在存储容量上将会有最高两个数量级的提升。
“比硬盘的存储密度会更高,单位体积的存储容量可以提高到100倍,从理论上,如果和光盘比较,就是电写入、光读出的形式,比现在最大存储容量的光盘,可以提高四五倍的容量。”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禄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这个爱心形状的器件,就是运用该技术,通过专业设备在短短几分钟内制备的。研究人员利用极化控制薄膜层,实现无模版器件制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针对器件的实际需求自如操控图形,还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制模成本,并且能够反复擦写。这将极大简化半导体工艺过程,缩短新材料的验证时间,为未来芯片技术提供了新途径。
王建禄表示:“如果出来新的材料,比如现在的低维半导体材料石墨烯这样的材料,它将来能不能用,我们用这样一个方法,就可以用非常短的周期,非常简便的这样的方法,可以告诉未来的产业,这种材料是不是能用,是不是好用,可以这个缩短这样的材料,进入这个产业应用的周期。”
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多个课题组合作,相关成果以《非易失性铁电畴调控的可编辑过渡金属化合物同质结》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实习编辑:浦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