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7″

视频 | 视频|寻路国家公园【6】萌化了的国宝大熊猫,如何解决它们的种群危机?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卢梅 李维潇 朱厚真

2017-11-23 08:10

国宝大熊猫,可谓是人见人爱。经过多年的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超过1800只,去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从濒危降至易危。虽然大熊猫的数量在增加,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的加剧,依然威胁着野生大熊猫的生存。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它们,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处于体制试点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国十大试点公园中涉及省份最多的一个,它又将如何迎接挑战。

走,去看看野化的大熊猫宝宝!

记者和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工作人员一起正在穿工作服


“头套戴好,不能看到你人的外表就可以。” 穿上工作服,伪装成大熊猫,我们和野化放归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起,要去探望一位特殊的朋友。

大熊猫宝宝的可爱三连拍


这位趴在树上的呆萌小公主,可是今年才出生的熊猫宝宝,只有4个月大。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她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母亲叫龙欣,所以大家就按照惯例叫她龙欣仔。

野化放归工作人员在给龙欣仔称重


今天,野化放归培训员何胜山要完成龙欣仔每月一次的称重任务。区别于普通人工饲养的大熊猫,龙欣仔表现出了很强的野性和攻击性。

“11.2公斤,正常。”完成称重任务的何胜山,立刻撤出了龙欣仔所在的野化培训圈。“即使穿着工作服,我们身上还是有人的气味。尽量少让它们与人接触,才能更好地进行野化培训。”


而此刻,龙欣仔的母亲正在享用饲养员提供的竹笋,1周岁前的大熊猫宝宝只能通过母乳来获取营养,所以龙欣要吃得饱饱的,才能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

野化基地,一对正在接受培训的大熊猫母女


“现在野化培训的方式就是通过母兽带仔。”何胜山指着另一对在基地参与培训的大熊猫母女告诉记者。基地只是野化培训的第一阶段,而一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她们将被转移至范围更大,也更接近原始环境的区域。只有顺利完成两个阶段的野化培训,这些大熊猫才能真正放归到野外。而在此期间,大熊猫母亲要教会孩子包括寻找食物、爬树、躲避天敌等一系列生活技能。

最近龙欣仔在学习爬树,虽然还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不知道她回到野外会是什么样子。”看着龙欣仔出生的何胜山,对这个有点傲娇的小公主充满了疼爱,更对她的未来有着一丝担心。虽然如今的龙欣仔,甚至都还没有学会如何爬树,但三年后,野化培训结束,龙欣仔就要离开母亲,背负着她的使命,独自回到野外进行生活。

三省携手,打破大熊猫孤岛效应


“种群数量来讲,野化放归的贡献不大,但是它对于改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它的贡献是很大的。” 古晓东,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副站长,对于野生大熊猫保护颇有研究。他不仅亲自参与了长达4年的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也见证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步步推进。


按照古晓东的说法,大熊猫野化放归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而是让那些数量过少的小种群,能够补充来自外界的基因。

“近亲繁殖,说得简单一点。它(近亲繁殖)可能会造成整个种群灭绝。”而造成大熊猫出现小种群的根本原因,就是栖息地的破碎化,专家称之为“孤岛效应”,也是目前国宝大熊猫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考验。


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


“整个大熊猫栖息地的话,被分割成了33个比较破碎的这种栖息地。”冯杰所在的公益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很早就开始关注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根据他们多年的追踪研究,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栖息地,因为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已经被分割成了33个区域,其中22个区域,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低于30个,就已经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了,而其中有18个栖息地,大熊猫的数量更是低于10只,随时可能灭绝。

“目前为止,还没有追踪到野化放归的大熊猫产下下一代。”何胜山说能在有生之年监测到野化放归的大熊猫诞下幼崽,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从2001年启动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到2003年全球第一只人工饲养大熊猫“祥祥”放归野外,这项工作从未间断。但是单靠人为放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熊猫“孤岛效应”的困局。挽救面临基因危机的小种群,实现不同种群之间的自然基因交流,是此次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目标。然而横跨三个省份,涉及多个部门,改革需要很大的决心。


大熊猫国家公园初步划定区域


“现在大熊猫栖息地里面的保护地类型,林业管的有自然保护区,住建管的风景名胜区,国土管的地质公园。”古晓东认为,此次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首要目标就是理顺体制问题,解决九龙治水,把分割在各个部门的自然资源管辖权,集中到一个部门来行使,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去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三省协调会召开;今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筹备委员会刚刚成立,作为涉及省份最多的国家公园,如何打破横亘在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的行政区域划分,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模式,是之后试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走,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找到了,上面找到了,我们去看看。”跟着四川卧龙保护区野外巡护队,我们一路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很新鲜,肯定就是昨、前天的。香的,有一股竹子的清香味你闻一下嘛。”


领队金森弄在我们步行了近1个小时后发现了被竹叶覆盖的大熊猫粪便。做完详细的数据记录工作之后,他熟练地拿起粪便让我们闻一下,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野生大熊猫粪便,碧绿、清香。

“亚成体,成年熊猫的粪便大一些,幼年的小一些。”


记者:它健康程度怎么样?


“熊猫很健康。首先看大熊猫粪便有没有虫,然后看它咬节是不是很均匀的。”

近20年的工作经验,让金森弄能够很快地从大熊猫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更多的信息。

“红外相机主要是以红外线感应,只要动物有温度的都能拍到。”今天,除了搜寻野生大熊猫的踪迹,保护队还要查看一个半年前安装的红外摄像头,看它是否捕捉到了大熊猫的活动踪迹。



“这里是大熊猫,下雪的时候。”队员们有些兴奋。而回到基地,详细查看后,更大的惊喜还在等着他们。


记者:“这是在做什么?”


“蹭嗅味树,标记气味。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8日。”

每年的4、5月份,进入繁殖季节,母熊猫会用特殊肛腺摩擦树干,在树皮下留下自己的味道,目的是释放自己可以交配的信息。

金森弄的工作,为大熊猫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随着国家公园的建立,需要巡护和监测的面积将会成倍增加,像金森弄这样熟悉环境,对大熊猫又有感情的当地人,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巡护队伍当中。这也契合了国家公园建设中,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方式实现生态转型的要求。

社区居民们适应新角色


“我是去年才加入的,我爸爸也是搞保护的,从小就跟着他上山。”96年出生的曾国庆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却也是体力担当,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巡护队伍当中,这也让他圆了从小就有的梦想。

“聘用当地老百姓,(在)固定样线上巡护。去年是一个镇35人,今年我们扩大到40到50人。” 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副主任夏绪辉介绍,仅这一项,当地政府去年就拨款了90万,而随着巡护面积加大,人员增加,投入继续扩大将不可避免,但中央的财政支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林业扶贫,今年国家财政给我们30万补贴,今年我们预计可以一共有140万。”

但是,设置保护岗位只能解决一部分居民的生活问题,在初步划定的2.7 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涉及到的居民共有20多万人。如何能够在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甚至让他们从改革中获利,是绕不开的话题。

“国家公园的建设必须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他们已经为大熊猫的保护付出太多太多。”夏绪辉见证了卧龙人祖祖辈辈为生态保护做出的贡献,为大熊猫让道的奉献精神。“矿不让挖,树不让砍,田不让种,没有办法发展。”

“居民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建立国家公园不能造成百姓返贫致贫,而是应该生活水平高于周边社区。”按照古晓东的理解,建立国家公园所体现的全民公益性,本身就包括了生存在国家公园里的社区居民,所以他们在提交的建设方案中就已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公园的游憩科普这一块,有些特许经营,当地居民应该有优先权。

除此之外,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多的居民则是选择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农业,或者在划定的区域内开展生态旅游。


“我的房间不多,生意好就(一年)有一万多。”云海客栈的老板娘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她说收入不高,但是每天都过得很满足。政府帮助她们转行旅游业,还提供免费学习如何管理民宿的机会,这让她对政府心存感激,也在努力适应着自己的新角色。


“这个李子的苗都是政府免费给的,肥料免费供应三年。”如今卧龙一大部分的农户,从种玉米转为种植收入更高的李子,政府不仅免费提供树苗、肥料,还负责统一收购。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内的居民们正在和政府一起,想方设法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而许多公益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改革中:“在大熊猫栖息地,通过熊猫森林蜜的方式,支持当地老百姓来开展这种对生态比较友好的产业,然后通过市场营销,能够卖到一个更好的价格。”冯杰说熊猫森林蜜的项目已经在一些区域取得了成功,他们还拿出了10%的利润回馈当地,用于支持村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确定国家公园边界,到引导矿产企业逐步退出,原住民迁移,产业转型,修复大熊猫交流的生态廊道;再到确立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来说,试点期间,这一系列工作都有待落实。

“国家公园建立,对于保护者来说,更有尊严。”古晓东期待着三年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挂牌,期待着他守护了半辈子的旗舰物种,有更好的归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压力肯定有,但是我认为从长远考虑,国家公园这件事我们国家、我们政府是要做的,必须要做的。” 夏绪辉也在期待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他说卧龙不畏任何挑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李维潇 朱厚真  编辑:马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