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中国精神⑧: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是家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之懿 胡宝强
2019-09-26 20:57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63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
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悬殊,生活条件艰苦,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并没有退缩。到1956年9月,包括815名教职工、3900余名学生在内的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至今,交大西迁博物馆仍保留着当时从上海千里托运来的摩托车、精密设备和一张张西迁火车票。
陶文铨是交通大学"西迁"后所招的第一批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60多年来,陶文铨潜心教书育人,听过他授课的学生,累计有12000多人,其中包括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长江学者、54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除了教学,他还坚持在科研一线,他发明的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技术,突破了国际上的传统理念。
西迁63年来,西安交大累计为国育才26万余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学生超过40%,培养出的34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一代代西安交大人用60多年的时间,用激情、热血和青春芳华,铸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战略布局调整的成功范例。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的联名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如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也指引着更多优秀人才扎根西部。他们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在浙江湖州老家创办公司的王盛,是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015年,当母校西安交召唤时,他义无反顾、带着妻儿回来教书。许领,中国科学院博士,他选择来到西安从事黄土工程研究。这些年,地质灾害第一线的科学考察,时常会遇到危险,但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像王盛、许领这样的青年学者还有很多。他们发扬"西迁精神",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已逐渐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今年,又有1730名西安交大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他们将同前辈们一起,担负起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新使命,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
秦岭苍苍,浦江滔滔,西迁精神,山高水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相比仍有差距,民生保障仍有短板,脱贫攻坚仍有硬仗要打。此刻来重温西迁精神,尤其显得意义非凡。这些年来,援藏援疆、奉献西部,西迁精神仍然是感动人心、激励人心、鼓舞人心的嘹亮号角。
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20多年来,先后选派9批共66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人才,推进实施1600多个援藏项目。其中,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由上海实施"组团式"医疗援助,去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西藏西部区域性医学中心。9年来,上海援疆人结合当地实际,授之以渔,助当地群众实现致富梦。今年安排的104个援疆项目中,截至7月底已开工101个,累计拨付四县资金25亿5千多万元。
在一批又一批援藏援疆干部中,不能不提到复旦大学教授钟扬。2017年,53岁的钟扬在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生前他援藏16年,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帮助西藏大学建设生态学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钟扬教授,还有无数矢志西部发展的奋斗者,他们都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人。他们自觉将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者、奉献者和奋斗者。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之懿 胡宝强 图片编辑:吕秀 视频编辑:祝闻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