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之变|“钢铁之城”上海宝山转型记
时讯
央广网记者 王晶
2019-07-18 15:04
难题。如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加快推动宝山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变并打造上海邮轮滨江带,是近年来其一直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眼下的宝山,突围和逆袭在轮番上演。近乎一天的探访,完全打破了记者以往对它仅有“老码头、老厂房和老港口”的初始印象。从“钢花”到“浪花”, 邮轮经济成其新招牌,再到绽放出的“生态科创之花” ,钢渣堆上建起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老厂房摇身一变成生态型创意园......其华丽转身,可谓让一江碧水“最后一公里”更为清新悦目。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区(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浪花经济”:“钢铁之城”迈向“邮轮之都”
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内,“地中海辉煌号”和“盛世公主号”邮轮相继靠泊。
就在一个月前,随着皇家加勒比邮轮“海洋光谱号”的靠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迎来了第2000艘次母港邮轮。而今年1月,三艘大型母港邮轮同时靠泊吴淞口,创下亚洲邮轮港单日接待旅客数量之最。
提及这些,大家可能仍旧一头雾水,宝山邮轮产业到底“牛”在哪?宝山区滨江委副主任沈邵军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可能更为直观:2016年船舶平均吨位是在10万吨,如今为14万吨,母港平均船龄也由14岁,缩短至4.7岁。
“邮轮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新,就是咱们母港变化最鲜明的特点。”站在港口的查验中心门口,沈邵军指着停泊一旁的邮轮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亮出了成绩单:作为中国邮轮门户,自2011年开港以来,累计接靠邮轮突破2000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1300余万人次,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跻身全球前四,已占据中国邮轮市场的半壁江山,且带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
眼下,由2015年6月开工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已建设完成,建成两个大型邮轮泊位、两个客运大楼以及一座引桥,目前已形成“四船同靠”、年接靠邮轮800艘次的运营能力。
这些,无疑与邮轮港推出的措施而带来的吸引力密切相关。
打造智慧港口体现在诸多细节,如引入自动测体温设备代替人工检测,游客通关仅需几秒;引入人脸识别系统,通关查验速度由原来15秒,减到只有3秒;T2航站楼也将于年底投入通关运营;今年邮轮港还要实现无摩擦进港和智慧港口,提升旅客的体验......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