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撒旦探戈》作者拉斯洛新作出版 序忆中国情结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20-04-15 20:37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给予一部电影极高赞誉:“片长七个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


这部影片便是著名导演塔尔·贝拉作品——《撒旦探戈》,改编自匈牙利小说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同名小说。它发表于1985年,是拉斯洛的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



拉斯洛的一生看上去,就像这部作品——在多条线的交轨上摸索着,摇摇晃晃地弓着脚背跳探戈。少年时曾攻读拉丁文和法律,零零散散也做过很多工作,最终却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住在柏林,却用母语匈牙利语写作,也许柏林只是他的城市,文字生存的地方才是他居住所在。


在匈牙利语文学中,拉斯洛的长句独树一帜,即使对匈牙利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句式难读却耐读、细腻又粗粝,复杂、宏大,且富于律动。桑塔格却认为,拉斯洛是当代最富哲学性的小说家,是“能与果戈理和梅尔维尔相提并论的匈牙利启示录大师。”今年3月,拉斯洛的中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讨论的主题,是现存的“伟大”价值的消弭,不是某个细节,而是全部,每一个“价值”都在撕裂。



作品收录了包括其代表作《茹兹的陷阱》《理发师的手》在内的八个故事。全书大约8万字,由著名翻译家余泽民和青年译者康一人合译完成。余泽民为作品所作的序十分精彩,不仅详细讲述了作者的创作历程,而且也用基于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拉斯洛热爱中国,也多次访华,但直到2017年,《撒旦探戈》中文版才出现在他所关注的这片土地上。余泽民剖析了拉斯洛那近乎疯狂的“中国情结”,这毫无疑问将拉近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拉斯洛出生在东欧国家匈牙利,东西方交界边缘文明的困境和交叠的身份焦虑贯穿拉斯洛小说创作的始终。除了《撒旦探戈》,他的主要作品还包括《战争与战争》《反抗的忧郁》等。1985年,他的处女作《撒旦探戈》在文坛备受赞誉。1987年,拉斯洛凭借德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奖金移居柏林,并在那里获得了国际文学圈的关注。他曾凭借小说《反抗的忧郁》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与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合作改编的7小时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更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2004年,拉斯洛获得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学奖——科苏特奖。2015年,拉斯洛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住在文字的数十年岁月里,拉斯诺从未离开过《撒旦探戈》,他虽然一本接一本地写书,但所有的作品都是《撒旦探戈》的续篇,《仁慈的关系》也不例外。这部紧跟着《撒旦探戈》之后作者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常被视为“《撒旦探戈》2.0版”。



在《仁慈的关系》中,对信仰的反思也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理发师的手》一篇几乎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翻版。当他意识到错误本身带来的舒适感和解脱感,以及对已发生的事实的不可更正性的接受,尽管偶然和巧合构筑了这一切,但仍在感慨“充满敌意的上帝在作怪”。


八篇短篇的最后一章名为《最后一条船》,象征着逃离与希冀的船布满弹孔和破洞,站在船上反观旧乡的时候第一次将故乡作为他者来审视,意识到它的荒芜,“逃离匈牙利的人群”面临一无所知甚至更好的未知命运,连愚蠢的乐观主义都已失效。本章的末尾作者如是写到“带着苦涩的如释重负感大声说道:看哪,那就是我们刚离开的匈牙利。”漂浮在海上的船方向未明,船上的人逃离匈牙利,又势必即将进入另一个荒芜,希望和绝望交织成乌斯比环,在意识到看不到尽头的那一刻就看到了尽头。


正如拉斯洛所言,“事物只有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候才是恐怖的,一旦人开始相信它的存在,它就变得可以忍受”,对自我意识的意识作为人对照世界确立自我存在的有力武器,拉斯洛再一次把西西弗斯的使命赋予他笔下的人物——抵抗是徒劳的。但与抵抗的徒劳相伴相生的是对秩序性世界的反叛,秩序在荒诞的世界是与自我作对的,想要重新创造,势必达到徒劳反抗的最终目的——终结,并重新开始建立自我,直至抵达广袤的自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