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这种婚房只有16平米,却是小夫妻梦寐以求的爱巢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旭东
2018-10-09 19:36
上海普陀区志丹路上的新俪公寓,如今看起来已经是旧式老公房。看起来貌不出众,却承载了一代人最珍贵和甜蜜的记忆。因为,它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建造的第一座“鸳鸯楼”。
“鸳鸯楼”是一种美丽的比喻,它是上海蜗居年代,大龄男女青年结婚的临时过渡用房,也是那个物质条件匮乏年代的特殊产物。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迎来了知青返沪的高峰,也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当时的上海,三代同室甚至四代同堂的情况比比皆是。于是“结婚无房”成了许多急于成家的热恋青年们最大的阻碍。为了解决“住房难、结婚难”的问题,“鸳鸯楼”顺势而生。
1982年,上海建成了全国第一栋鸳鸯楼——总面积3100平方米的六层“新俪公寓”。只有一百多个单间,却吸引了几千对大龄未婚青年前来报名登记,要拿到鸳鸯楼的“入场券”实属不易。申请人得符合三个条件:首先得是大龄男女青年,第二确实是面临结婚无房的困境,还有一点是他们所在的单位必须承诺,两年内解决新人的住房问题。通过层层筛选,第一批幸运的“鸳鸯”终于住进了自己的“婚房”。陈家俊和沈月英夫妇,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从1983年到1990年末,“新俪公寓”共帮助379对新婚夫妇渡过了无房结婚的难关。
时间宛如大浪淘沙,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 “小鸳鸯”,如今已变为了“老鸳鸯”,新俪公寓也重新装修改造成了短租房,继续为初来乍到的青年们服务。
“新俪公寓”大获成功后,上海各个区县纷纷建起了“鸳鸯楼”。尽管居室面积普遍只有十几个平米,却让蜗居年代的“鸳鸯”们拥有了一个暂时的“家”,也让他们拥有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期待。
随着房屋市场的逐步开放,有些“鸳鸯楼”华丽转身,成了商品房。浦东谢家宅的“鸳鸯楼”里,高友根、王秀琴夫妇已经生活了35年。而今,高友根的儿子也到了结婚的年纪。去年,老两口把房子重新装修,把“鸳鸯楼”作为送给“小鸳鸯”最好的礼物。
默默无言的“鸳鸯楼”,承载这老一辈尘封的幸福回忆,也见证了新一代的奋斗和甜蜜,又潜心滋养着一代人的梦想和期冀。
关键帧:
鸳鸯楼内住鸳鸯
伉俪情深回忆长
老楼依旧焕新机
旧时光里续甜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旭东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