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视频 | 张国樑:啃旧改“硬骨头”的人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邱旭黎

2022-10-17 19:05

旧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启动大规模旧区改造,到今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30年的持续接力,攻坚克难,困扰上海几十年的民生难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这其中,离不开一个个"旧改人"的努力。今天的《非凡十年 幸福奋斗》系列报道,让我们听听从事旧改征收工作三十多年的老法师,张国樑的故事。

这两天,2022年度上海市"征收工匠"第二轮复评正在紧张进行中,这场评选的总评审,是扎根旧改一线30多年的老法师,张国樑。看着一批批成长起来的征收生力军,他感慨良多:“你去看十年之前,去完成一个地块的征收任务要花五六年、六七年时间,这还算快的。最近五年的旧改征收项目,第一天签约率基本都是97%、98%、99%,这就体现了老百姓的认可。”



在张国樑看来,旧改能走出加速度,是政府诚信的魅力,这是"阳光动迁"支撑出来的。早在1985年,张国樑就从事动拆迁工作,30多年参与组织征收居民超过10万户。他坦言,最早的那十年,自己怕见老居民,因为最早走的那一批,最后总是吃亏。张国樑说:“先走的,老实人走了,后面走的人比老实人多拿了一点。因此大家就等,大家就看,大家就摒,摒到最后不想走。所以这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矛盾也多。”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近10年。2001年,张国樑来到原卢湾区安佳房地产动迁公司掌舵,他率先在卢湾区43街坊、世博地块等项目中尝试推行'阳光动迁'。2009年,建国东路马当路390地块在全市率先试点'征询制+数砖头加套型托底'的动迁新机制,并引入了最新的"房屋征收公示系统",让居民们在触摸屏上,自己查询各类信息,大大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

张国樑说:“两轮征询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特别是两轮征询,就是尊重民意的一个很好的做法,也是一个人民民主的具体的体现。”



"阳光征收"政策赢得越来越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也让上海中心城区的旧改速度屡屡创下新纪录。不过在随后的几年中,张国樑发现,旧改资金筹措,平衡历史风貌保护,成为旧区改造的新难题。


2018年,张国樑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项目:乔家路地块。这片老城厢区域,人口居住密度高,地块上还有书隐楼、梓园、徐光启故居等一批文保建筑。因旧改体量很大,可供商业开发的空间不多,多年来,地块迟迟无法启动征收。2018年上海创新探索出了"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的新模式,让乔家路地块的居民圆了旧改梦。


张国樑告诉记者:“土地储备如果让政府来出钱,政府没那么多钱,政府又不能借债,因为借债也是一条红线,所以用这样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来解决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当初我们开居民座谈会的时候,人山人海,这也说明了大家迫切的期望。”



在乔家路地块征收过程中,书隐楼、梓园等文保建筑,被保留保护,启动修缮。这也是进入新一轮旧改,上海的创新实践: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又切实保护历史风貌。今年7月,随着上海最后一个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项目生效,上海的旧改征收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而今年刚退休的张国樑也没有闲着,如今他的身份是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房屋征收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因此他一直都在为征收行业培养新人。最近,他又在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探索接下来对于零星地块征收的新方法。例如对于老黄浦的大楼房子,张国樑建议可以根据房子实际情况,一层一层做征收,而不是整体征收。这样更便于征收成功,而且把房子置换出来,可以让这些老大楼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旧改征收行业忙活了大半辈子,张国樑依旧步履不停。张国樑说:“老百姓对房屋改造,对改善自己居住条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也会一直去为老百姓为群众去做好这项工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邱旭黎 实习编辑:何雨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