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视频 | 中国空间站2次紧急避碰 星链会成“太空灾星”吗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2021-12-30 20:03

日前“太空出差”三人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成为焦点关注。几乎同时,媒体曝出中国空间站险些被马斯克的卫星“撞上”,人们不由得担忧起航天员的安危。



中方照会联合国:中国空间站今年两次躲避美星链卫星


12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UNOOSA)网站发布的文件显示,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12月3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今年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危险,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实施“紧急避碰”。


如果当时没有采取“紧急避碰”,中国空间站会遭遇什么?


“因为两个速度都很快,如果撞击上,可能把我国空间站撞个粉碎”,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闻新的推断。



航天史上最惨烈的“撞击”发生在2009年2月11日。当时,美国商用通信卫星“铱--33“与俄罗斯废弃的军用卫星“宇宙—2251”迎面相撞,大量碎片云弥散,为其他航天器通过该区域带来安全隐患。


航天器预测威胁“手动”避让并非难事,但也远非人们想象的汽车避让那般“便当”。《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解释,航天器一般使用调整姿态的发动机产生短暂推力,通过抬升或降低轨道,或者做偏摆运动,改变原有轨道,以“短时间拉大距离空间”的方式,避免与其他航天器或太空碎片发生碰撞。


欧洲航天局曾指出,尽管可以“手动”避免航天器碰撞,但一旦有更多卫星(比如星链)进入轨道,这种方法将不可持续。因为从确定所有航天器的轨道位置,到计算碰撞风险和采取不同行动可能造成的后果,“紧急避碰”操作需要大量时间来准备。王亚男进一步强调,航天器在“紧急避碰”后,得回到原有工作位置,“整个规避调整需要耗费宝贵的燃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航天器的作业寿命。”


外交部:美国无视外空国际条约义务 典型“双标”


美国航天器并非首次曝出逼近中国航天器。今年11月初,美媒自曝曾有美国监视卫星靠近中国卫星,而美方发现中国卫星竟能“迅速移走”,大为惊叹,声称中国卫星具有“太空战”的实力。


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已存在20余年,而中国空间站今年才“初出茅庐”。对于星链卫星今年接近中国空间站,有分析称,除了为缩短与地面的通信距离以增强星链星座在局部地区的通讯性能,不得不降轨,也可能是美方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的试探性摸底。



在王亚男看来,目前暂无证据显示,这是美方有策略地对中国空间站进行“侦察”。但是人类进行太空探索和空间利用活动愈发密集,各国的航天器之间,尤其针对载人飞行的航天器,应该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以及密切的沟通和协调,这是各国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美方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擅自改变星链卫星轨道,导致危险接近中国的空间站,是美方典型的单边主义做派。


外空领域国际法基石——1967年《外空条约》规定,各国应尊重保护航天员安全,并将在外空发现的对航天员生命或健康构成危险的现象通知联合国秘书长或其他缔约国。此外,各国还应为其国内私人公司的一切外空活动承担责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2月28日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美国口口声声宣称所谓负责任外空行为概念,自己却无视外空国际条约义务,对航天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马斯克“星链”带来的太空安全隐忧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2014年提出了“星链”计划,试图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在2019年将首批60颗卫星送入太空。迄今,SpaceX已经发射了近1900颗卫星。


王亚男介绍,“星链”计划自启动之初就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担忧,数量如此庞大的卫星进入低轨道,就像“密不透风的云层”,不但影响天文观测,更可怕的是导致卫星碰撞风险激增。



2019年,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地球观测卫星就曾紧急改变轨道以规避星链-44卫星。当时这颗星链卫星下降到了320千米的高度,测试其自动脱离轨道的技术,结果却靠近了正在这一高度运行的“风神”卫星,导致碰撞风险。今年4月,星链卫星又险些与英国的OneWeb卫星相撞。


欧空局宣称,“星链”这样的大型星座令人担忧,未来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卫星避碰演练。马斯克也承诺将与各个机构合作,减轻星链卫星的影响。


事实上,星链卫星似乎只对自家人“网开一面”。今年年初,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SpaceX签署联合太空飞行安全协议。双方约定,SpaceX对任何靠近国际空间站或NASA航天器的"星链"卫星实施机动,而NASA则不做机动。


根据中方通报,原本待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轨道上的星链-1095卫星,于今年5月16日至6月24日持续降低高度,直至382千米,甚至在7月1日逼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主动采取了避险措施。10月21日,星链-2305卫星再次靠近中国空间站。为保障中国空间站以及人员安全,中方不得已再次实施紧急避碰。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接近中,星链-2305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对此,王亚男指出,星链的自动避碰系统本身就可能构成“威胁”,这种系统被用于躲避其他航天器或太空碎片,但它也会改变星链卫星的预测轨道,使碰撞预测变得更加复杂。


王亚男进一步指出,SpaceX运营航天器经验并不算丰富,其轨道安全性以及轨道避障能力未得到充分验证,由其运营如此庞大的星座群,太空安全着实堪忧。眼下,国际社会亟需达成安全协调机制,保障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特别是载人航天器的安全。


闻新则认为《太空条约》已落后于现实,必须针对类似安全隐患修订具体规则。他担忧地指出,未来600千米以下乃至1000千米以下低轨道,是抢手的太空资源。而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主要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进行分配,SpaceX计划发射的“星链”卫星总量约为4.2万颗。


欧洲航天局担忧:马斯克将主导“太空规则”



据报道,德国日前已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要求核准星链发射40000颗卫星的频谱,而星链也向印度申请执照,正等待当地政府核准。


对于星链的低轨卫星野心,欧洲航天局局长阿施巴赫本月初向《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指出,各国争相帮助马斯克拓展星链,未来该卫星网络或将走向“独大”,届时将由马斯克自行制定太空规则,使得市场竞争力与政府监管都将备受威胁。阿施巴赫呼吁,欧洲政府应该停止让马斯克“主导太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瑶)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