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各种细节将如何被“消费”成一个大IP?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丁立
2016-09-08 12:52
血色恐怖的终结
白银杀人案告破十天,几日来关于该案的各类报道络绎不绝,各种细节每日都有增量。搜索尚未告破前,网络上关于此案的内容是:“在白银市区的邻里街坊间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白银市除了一个杀人狂,这个杀人狂专门选择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子作为下手的目标”,作案时间、追踪方式、杀人手法、个人癖好,就这样直勾勾地悬于网页,结尾跟上的都是“悬而未破”,和朱令案、南大碎尸案等归为一类,看得人背脊发凉、头皮发麻,谈之色变。
白银市公安局曾公布过一份《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证实民间传言,公开案情、高额悬赏。这些注清年月日的案件是白银城的一场“血色恐怖”,徘徊28年。“‘88.5.26’、‘94.7.27’、‘98.7.30’、‘98.11.30’、‘01.5.22’案件现场所提取的各枚指纹交叉认定同一;‘98.7.30’、‘01.5.22’、‘02.2.09’案件受害人阴道内提取的分泌物及相关精斑检材的DNA认定同一;‘98.1.16’、‘98.1.19’、‘00.11.20’案件的作案手段与上述案件相同,所以,专案组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将以上9起残害女性的案件并案侦查,并定性为‘性变态杀人案件’。”
原本,该案归于一个“世界未解之谜大全”的网站。
警方侦破过程中根据案情提取出来6条相关线索,看似合理、逻辑缜密:内蒙古、女性、被猥亵、性变态心理、携带刀具、平房区公厕、马路游动.....这些关键词看起来,都是往常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凶手”该有的模样,可是事实上,最终落网的这位名为高承勇的杀人犯,却如同“路人甲”,有熟识的人这样描述:高没有想象中的满脸戾气,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模样。
普普通通。
同样的话,还曾出现在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结尾处:已不再从事警察工作的探员路过十余年前的杀人现场,居住于附近的一名小女孩坦言凶手曾来过此地,而那人的长相只能用普普通通来形容。
这种设定与现实的反差——杀人者难道不该是公安局画像中公布出来的面容那样吗?目光恶劣、消瘦颓靡,怎么只是一个校园小卖部的老板,如此其貌不扬。而后怕的是,这样的人拥有如此可怕的一面,藏匿于其面具之下、不为人知晓。
颇为巧合,提及的这部2003年上映的《杀人回忆》,其原版故事也取材于现实。该影片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令韩国社会陷入一片恐慌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韩国导演奉俊昊根据实际调查资料与采访记录等进行改编,拍摄成电影,情节与白银连环杀人案尤为相似。
华城案与白银案尽管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是彼此之间拥有很多的相似点: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害者都是女性,白银是专对穿红衣服的女子下手,而华城则是着重对红衣女子下手,凶手心理都很变态,有性虐待行为等等..... 也因此,白银案告破后,《杀人回忆》的点击又别于往日蹿高不少,可惜该案至今未破。
从现实联想至影视,从案件发展为画面,等待28载,破案10日,很多与案相关的人还未缓过神。作为青城高氏在世族人中辈分最高的长辈,高祖良老人近日一遍遍向前往高家的人们介绍着关于高承勇的情况,“这孩子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话少、稳当,虽然缺点不少,但怎么看也不像个能动刀杀人的人啊”,震惊、难看,难掩失望与悲伤。
小众歌手张玮玮以白银人的身份,在其发布的长微博文章《关于白银》中,这样说:“痛苦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谁也无法躲开所以我们更要去理解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并努力创造更多的美好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战胜魔鬼的道路上”。若真要类比,与“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来说,白银案略有幸运,不禁想让感慨上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缠绕几代白银人的噩梦终于结束了,而因高承勇的落网,而引发的人们对于事件细节、人性的探讨、白银城关注、其他悬案的猜想和盼望,显然,一切才开始。
这是“社会伤痕”
1、嫌疑人供述28年前首次作案的原始企图是盗窃,其后案件也有侵财迹象;
2、现场均悲惨,曾令警察落泪;
3、嫌疑人强奸、奸尸或放弃性侵害,可能视环境条件而定;
4、作案风格大胆,甚至鲁莽、盲目,手段并不周全,更不缜密;
5、曾在被害人家人相距不远处,甚至保卫科附近作案;
6、多次本该被撞破现场,均阴差阳错逃脱;
7、曾有被害人被发现时尚未死亡,打电话给丈夫说,“长头发”;
8、作案后并不躲避清洗,可能公然着血衣离开;
9、割去受害者部分身体,系因“爱不释手”;
10、一般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作案,周末不作案;
11、至少犯下命案11起;
12、从白银市警方到公安部,多年来曾做出大量侦办努力;
13、因其堂叔取保候审查验DNA并比对而落网。
这是今日曝光的一些白银案件的全新信息,来自白银警察郁鑫。1988年白银案第一起案件发案时,郁鑫从警8年,任白银市公安分局预审科长,今年他已经58岁,临近退休,28年来他参与、见证了白银案的侦办过程。郁鑫说,警察应当“面对现实”。而社会伤痕的治愈基础也在于“面对现实”,白银案对白银人乃至中国人都可能会是一种心理“伤痕”。
伴随犯人的审问、案件细节的增加,如何从白银案中取得更多进步,如何完成“社会伤痕”的治愈?韩国方面选择的方式是将案件进行影视化的改编,与《杀人回忆》如出一辙,韩国的《青蛙少年失踪事件》、《那家伙的声音》这两部电影也都取材于未破解悬案。电视剧《信号》中,编剧曾以艺术手法呈现法律追诉期后,警方为寻找到凶手的故事,影视作品对真实案件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进步、法案的修订。
提及的《那家伙的声音》影片改编自1991年发生的一起儿童绑架撕票悬案,凶手至今逍遥法外。电影以一个斯文冷漠的声音作为铺垫,缓缓引出9岁男孩在家附近的公园内被拐的事件。父母在被歹徒勒索44天后,交出了2亿韩元的赎金。但他们儿子的尸体,却被在汉江某下水道里发现……影片的结尾,男孩父亲满脸泪痕地告知全国观众,请他们帮忙一定要仔细听播报中罪犯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就是真实的撕票事件中罪犯的原音。伤痛与惊悚交织,让人难过得喘不过气。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 则改编自91年5名小学生进山抓火蜥蜴(媒体误报为青蛙)失踪的真实案件。故事发生在91年3月26日,五个孩子相约一起去抓青蛙,却再也没能回来。事发后,所有人秉持着不放弃的态度,踏遍全国各地去寻找。韩国警方也在总统的指示下出动32万警力,但仍一无所获。直至2002年,他们在山上挖出5名孩童的尸体……2006年,该案件诉讼时效到期,届时凶手仍未找出。
异国将凶手的寻找、案件的破获荧幕化、影像化,尽管无法完全符合真实案件里所有细枝末节的内容,凶手的模式、设定皆为推测,但是,此类电影的广泛传播,一方面推动了韩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有深度、有担当,另外一方面,如今互联网时代,大家翻出各类细节之后对凶手个性的考究、蛛丝马迹的探索、案例的分析思考,是普法意识、保护意识的表达。“社会伤痕”的治愈,绝不是嫌疑犯落网后的拍手称快,而是反思、反省、进步的开始。
“一般杀人犯犯了事,要嘛自首,要嘛逃跑,可他倒好,该干啥干啥,没有任何异常。”即使在被抓的前一天,高承勇给平日临近的人们留下的还是这样的印象,没有太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于案件细节的追诉,和未破案前警官给予的线索警醒大家注意安全的初衷,一样。
高承勇的妻子做事精明,高承勇的性格转变来自婚后,高的两个儿子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如今的工作也不错,破案前高在白银经营的小卖铺生意不错,许多人都觉得这家人从此翻身了......这是一个罪犯,绳之以法后与大众不再会有交集,需要关注和消费的点在哪里?终于还是:治愈、进步、反思。
还有哪些真实案件也曾被“消费”?
这里,简单普及一下IP的概念,IP——“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好莱坞对“文学财产”的定义非常简洁明了:可以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而“潜在财产”的所指则更为宽泛,包含了文学作品之外的可以开发成电影项目的其他作品,如图书、戏剧、故事大纲、故事梗概和原创剧本等。
诚然,一个故事要在大银幕上呈现,它必须具有几个要素,例如“可拍摄”(能转化为电影视觉语言),“可融资”(有人愿意砸钱投拍),“可营销”(具有足够的卖点说服投资人砸钱),“可观赏”(影院愿意排片,观众愿意买票)等等。
而社会新闻、法律案件与生俱来自带IP特质,其内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时代象征的大事件小新闻,均值得在不久将来被反复开发演化。据了解,曾有好事者列举了一个电影名单,列举了世界上比较知名的根据犯罪、探案、灵异、宗教,神秘事件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总数目超过400个。
今年美国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聚焦》,即改编自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里“聚焦”栏目组当年所进行的一系列神父亵童事件报道。更早之前,《可可西里》、《落叶归根》、《马背上的法庭》、《日照重庆》、《天水围的夜与雾》等极具社会现实意义题材的优秀电影,也改编自近年来《南方日报》的社会新闻报道或重庆香港等各地真实新闻事件。著名的电影《亲爱的》、《解救吾先生》也是社会案件类新闻IP的例子。
欧美方面,电影《女魔头》、《黑色大丽花》、《十二宫》也均来自案件改编。电影《女魔头》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一个身世坎坷的妓女,如何为追寻爱情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的经历。真实案件是: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艾琳•沃诺斯一共杀死了六个男人(其中还包括一个警察)。她被媒体耸人听闻地称为“美国第一个连环女杀手”,而整个案件的审判经历了长达十年时间。艾琳•沃诺斯对自己杀人的罪行供认不讳,她一直申辩说自己只不过是为了自卫,为了反抗在提供性服务时遇到的暴力侵害才动手杀人的。 2002年10月9日,艾琳•沃诺斯的死刑在佛罗里达被执行。
另外,美国电影《黑色大丽花》来自1947年美国加州分尸案,影片讲述1947年,初踏入好莱坞的小明星被残忍杀害,两位曾是拳击手的警察在调查案件时的故事。《十二宫》则是根据1969年的“十二宫杀手”悬案改编,1969年7月4日,一声枪击惊破了旧金山的夜幕。几天后,一封潦草的信件被送往了旧金山的三家报社,在堆积成山的邮件里面,这封寥寥数行还夹杂着神秘符号的信件却让整个新闻界为之震惊!“亲爱的主编,我就是连环杀手!” 这封手写的信件竟然现出了仅有杀手和警方才熟知的两桩谋杀案线索,并暗示自己正是那个猖狂的杀人狂魔! 整个旧金山陷入了恐慌,报社更不得不把信件中的密码印在头版头条,希冀联合破解密码,找出杀手身份。1969年9月27日,谋杀继续,1969年10月 11日,杀手更盯上了天真的孩童,他替自己封号“十二宫杀手”,不仅杀戮手段越渐残忍,更胆大包天地在每犯下一桩杀人案件之后就给媒体和警方寄去另一封由字母、线索和符号组成的密码信件,声称只要有人能破译这些信件,他就甘心落入法网。现实生活里,该案件至今未破。
相较于上述列举的例子,白银杀人案的告破让人欣慰。每每在电影之后,开始反推去聚焦真实案例的进展,往往令人心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白银案的细节将渐渐更多起来,关于高承勇以及高家的讨论还将继续,至于白银的这一切会不会成为一个当下时代的IP,暂时还是一个问号。互联网来临后,案件细节的“消费”展露了网友强大的探索能力,也为侦破寻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商业与科技的发展,影像艺术的呈现,社会文化的更迭与人们对于真相的态度,比10年前夸张,也比10年更真实。
(实习编辑:祝闻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