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长三角共筑药品监管区域协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英
2018-06-05 15:32
长三角三省一市,无论创新药物、还是新药证书,都位居全国前列。如何利用唇齿相依的地理位置,实现资源互补、造福广大百姓?眼下,三省一市跨出了第一步,在生物医药领域探索监管制度创新,打破信息孤岛,使用同一个标准、发出同一个声音,共筑药品监管区域协作体系,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ZL2306,这样一个小分子新药,是一款治疗卵巢癌的靶向药,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离上市指日可待。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研发机构再鼎医药无需“卖青苗”,也无需自己花钱建厂,而是可以把研发和生产解绑。
再鼎医药执行副总裁阎水忠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生产的基地,所以我们所有的药品都是委托生产。”
委托生产,新的烦恼随之而生。就好像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育儿嫂,企业负责人走了很多省份、找了多家生产企业。上海的生产企业数量有限,生产能力一时跟不上来;外省的生产企业,监管、质量标准等等和上海又有差异。走出上海,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全程监管怎么办? “最大的忐忑可能还是质量问题,因为外面很多地方找,可能会涉及到质量标准不一样,每个地方的监管也不一样,怎么控制这个质量。”阎水忠表示。
这样一个困惑,也是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困惑。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三省一市的药品监管部门正在着手监管制度创新,共筑药品监管区域协作体系。今后,三省一市将实现监管政策标准的互动统一、监管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检查员的互派互任,以及检查结果的互相认可。
上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尧水表示:“作为监管部门,我们想通过这些努力,减少对企业的重复检查、重复认定,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我们三省一市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优化布局、做强做大;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监管部门监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提高风险防控的能力。”
陈尧水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浙江省因为原料药企业较多,这一块的监管能力特别强;而上海的生物制品比较多,资源丰富。今后,打破地理界限,通过合作、互派检查人员,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也有利于合力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业内预计,未来两三年,将有一批“全球新、中国造”的生物医药重磅产品,在长三角诞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 分析到:“这样也就加速了整个新药研发的过程,包括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当然最终是希望全国使用同一种声音,同一个标准,我们这里做一个领头示范作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英 实习编辑:朱佳明)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