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碰擦事故频发,浦东滨江“人车之争”怎么管?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邢颖 孙佳逊 唐晓蒙
2023-10-25 14:57
继飞盘、城市漫步等休闲运动之后,城市骑行也越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专业的骑行车、配套的骑行装备,在浦东滨江骑行道,这样一群“专业骑行者”的身影在沿线风景带中格外“亮眼”。
与此同时,由快速骑行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愈演愈烈:一边是对速度的追求,一边是市民休闲的慢行需求,人车矛盾如何破解?滨江骑行运动又如何能够与慢行需求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竞速与慢行如何破局?带着问题,记者再次来到了滨江骑行道。
天气晴好,周末的浦东滨江沿线,人气十足。然而,一派闲适中,却也有些突发状况。一个多小时内,记者目睹了两起类似的骑行碰擦事故。浦东滨江在设计时分别划出了骑行道和跑步道,骑行道宽度在1.5~3米不等。但一旦人或车较为集中,加上部分骑行爱好者速度较快,事故就时有发生。
曾经被撞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 “因为是公路车,大概20~25公里/时,再加上是下坡,胳膊肘恢复得比较慢,大概两周左右后来就留了这么大一个疤。”
而随着夜骑成为运动新潮流,昏暗的灯光下,发生事故的几率更是大大增加。“那边有树林,有的人会从树林里面突然窜出来,根本就看不见。”“公路车会比较快一点,如果一个控制不住,就容易发生危险。”
记者也留意了一下,沿线像减速慢行、陡坡缓行、限速每小时15公里等提醒标识,随处可见,部分区域还安排了大喇叭提醒注意安全,但依然不时有一些快速骑行的车辆擦身而过。
经常在滨江骑行的人都知道,黑色的是骑行道,红色的是跑步道,但是,并不是在所有路段对黑色和红色都有明显的标识区分。比如,透视记者在现场就看到一段红色路段出现明显断层,而从这里下坡的人就会有疑惑:我到底该往哪儿走?而此处正是一段长下坡,记者现场观察了近30分钟,并没看到有骑车市民是真正下车推行下坡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下坡的加速感,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电动自行车等在非机动车道内的行驶有限速15公里/时的规定,但并没有对普通的自行车车速有明确限定,但实际情况是,如果骑车人追求竞速的话,速度显然会超过15公里每小时。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教授解释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自行车的车速没有规定,当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竞速赛车的方式来骑车,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而之前立法时,没有将其纳入范围内去考量的。”
而在骑行运动专业人士看来,滨江空间中的骑行道宽度窄、坡度大、弯道多,其实并不适合作为专业骑行赛道。“正常来说,赛道的直线宽度的话至少在5~8米,上海运动队基本上常年都在外地训练,原因就是,外地的很多路况相对来说人流量都比较少,训练第一个目标就是安全、路况要好。”浦东新区第三体校自行车教练顾宋强表示。
目前对于滨江空间骑行道的管理,更加类似于公园内部道路的管理,而不是公共开放道路。在《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仅有限制电动车及摩托车入内的条款。而是否允许自行车、共享单车进入滨江,则由各区进行属地化管理。
此前,浦东滨江的管理部门也表示,他们已经在进行评估,如果仅靠劝阻效果不佳的话,会考虑索性针对容易发生超速骑行的专业自行车辆进行限制,来减少事故发生。“我们也在汇通相关部门在研究,对超速骑行还是希望能有管理部门、能有管理措施来做,评估整个骑行的安全,要么就是禁止山地车、公路车驶入滨江,再有甚者,可能滨江沿线就不适合骑行。”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马志飞说。
滨江公共空间的设置,是希望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一切都靠管、靠罚,甚至是简单的“一刀切”,其实有违滨水空间开放共享的理念,但共享的前提,需要大家来共同遵守公共安全的底线。“一个良好的社会运作形态,也不能只靠政府来加强监管,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这样既有自由又有秩序,就会有创新和美好生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教授这样说。
浦东滨江管理部门也呼吁市民游客,在滨江活动时要遵守规则、文明休闲、文明运动。目前滨江、公园内部道路等区域,在自行车限速方面的空白,也期待能够尽快修改相关条例,明确禁止“超速骑行”,并落实管理部门和惩罚措施,对于超速骑行采取一定的惩罚性治理手段,让一江一河的开放、共享更加安全、和谐。
(记者:邢颖 孙佳逊 唐晓蒙 编辑:由由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